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家王佳佳:以创作寻找自己的身份

(2014-06-06 23:26:46)

作者:本报记者 谷阳         

人物像

王佳佳,出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里的一个绘画世家。成长于英国,先后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就读。

自2007年起,王佳佳在英国、芬兰、西班牙、美国和中国等地连续举办展览,收到藏家们的普遍欢迎。伦敦Time out评论他的首展是“作品糅合了东西文化的元素,具有鲜明的平面设计特色,稍微有点菲奥拉·多伊格的色彩。” Art Review 的评论家们则认为他的作品“表达了现代社会中的窥视癖和冷漠情绪,即如果不是发生在我身上,那就是没有发生。”而中国观众则更多的在他的作品中感到了一种80后一代所特有的轻松和随意。

近日,王佳佳有关“身份思考”的系列作品来到了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画廊( Hai Gallery ),自6月5日起向伦敦藏家和公众展出。

http://www.ukchinese.com/app/webroot/js/kindedior/attached/image/20140606/20140606014503_72948.jpg

与多数在英国长大的华人不同,王佳佳的中文要流利许多,还时常带些京腔。

一见到记者,这个85后大男孩便逐一介绍起自己的“科幻、抽象、有点现代山水的感觉”的作品,言辞与他的绘画一样,热情,充满活力。

王佳佳四岁时就随同画家父母迁到英国,并在英国接受教育。在学校说英文,在家说中文,周日也会去中文学校。”

对于在画室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王佳佳觉得绘画“如同呼吸一样自然”。在耳濡目染的中国画熏陶和父母中国式的教育下,王佳佳从小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的学习,则让他接触到了诸多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理论,也让80后的他成为多元思想汇合的受益人。

于是在他的作品里,观者即可以看到来自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元素,也能观察出源自诸如动漫、网游和电影场景的意象。这种拼贴,不但营造一个了朦胧和跳跃的世界,也鲜明体现了王佳佳对自己生活的诠释。

大学毕业后,王佳佳开始过上“国际人”的生活,每年都在英国和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穿梭。这让他开始思考起自己“家”的位置,并把这些想法表现到了他的作品中。

王佳佳说,这四年来,其实他一直在研究和寻找自己的“身份”,因为对他来说,如今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想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

但王佳佳也坦言,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的“变化”其实也越来越容易。“比如以前你是英国人,生活就是英国人如何如何,但现在世界已经‘开通’了。” “也许以后这个话题没有这么重要。”

http://www.ukchinese.com/app/webroot/js/kindedior/attached/image/20140606/20140606014713_53144.jpg

图片为本次展出作品《感性》,展览于6月5日起在海画廊对公众开放。展览地址: 46a Harrowby Street, Marble Arch, London W1H 5HT

环境影响  『表达自己对于身份的烦恼』

《英中时报》:艺术家的创作与其人生经历、社会文化分不开。你小时候往返中英频繁吗?对中国和英国的印象各是什么?

王佳佳:不频繁,可能有时候夏天会在中国,朋友也都在英国。中国在我的印象里非常陌生,因为只是隔几年才会去2-3周。我不好形容具体的感觉,因为它跟我平时的生活太不一样了。

比如我小学回去时,家里住在北京通县(当时属郊区)的一个小房子,每次进城买东西都要坐很久的公交车,也不能打车,当时也没有出租车愿意去那里。

当我再回北京的时候,家里搬到望京(市区),北京也正在准备奥运,到处都在建设,给我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英中时报》:长大之后往返比较多,心理的感觉会有变化?

王佳佳:我现在基本都在北京呆着,来欧洲主要是为了办展览。“定居”北京后,我感觉之前在英国二十多年的生活像“上辈子的事”,但每次回来都感觉很熟悉,因为英国的变化也慢。

但北京给我的感觉更像“家”,因为我毕竟生在这个地方,我一回来就对它有很深的感情,觉得我就应该在这生活下去。当然对我来说,北京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他每天都在变。

《英中时报》:这样的跨国教育和个体成长环境下,你的作品更希望表达什么?

王佳佳:我觉得我的特点在于国际化。我觉得自己算看东西比较多的人,比如我学美术史时,就真的可以去欧洲的博物馆去参观游历参观。老师也会强迫你走出画室去看展览,去研究别人当时是怎么画的,想表达什么东西。

因此我表达的主题也比较“国际化”,不一定仅是中国和英国的,元素会更多。比如这四年的创作就是表达自己对于身份的烦恼。

当然回中国后,我感觉自己创作的内容和层次会越来越丰富。在英国时我比较“单纯”,可能也跟当时的年龄有关系,毕竟那时还是刚毕业的学生,现在算正式进入艺术圈子了,做艺术创作的人。

多重层次  『画作体现一个时代的感觉』

《英中时报》:你的绘画技巧都是父母教的吗?有没有在其他课程上学过?

王佳佳:我其实开始没有想画画,但可能是在英国比较闲,晚上爸妈就说,你随便画点么。开始教我最基本的勾线,画花鸟、山水。

不过可能因为爸妈的关系,我慢慢就想当画家。爸妈就会在家教我练基本功。当然也会逼我,因为英国的小孩是不会静下心来画素描的。英国学校也不会教这个,更没有这种课外班。当时感觉比较无聊,因为不能出去玩了。

《英中时报》:看到你的画中,有不少山水画的元素。

王佳佳:我从小就是看着山水画长大的,家里随便一翻书也都是山水画,不想看也看的见。 不是故意想画山水,但一提笔,脑子里就会有山的画面。因此山水可以说天然就会出现在我的作品里。

《英中时报》:还有就是感觉代表时代的元素比较多,比如有些电玩元素也在油画里。

王佳佳:其实我作画也想体现一个时代的感觉,比如超级马里奥这个形象,就是代表我们80后的一个标志,可能比我们再小的人就不大清楚这个东西了,或者感觉没这么深刻了。

当然我放的其实没有很明显。我的作品层次比较多,我希望人们能慢慢地看我的画,有兴趣一点点看出每一个元素和信息,能感受到这个画实际上是一个“拼出来”的感觉。

总体上我的作品介于抽象、现实主义和山水之间。如果放在美术史里讲,别人可以看到王佳佳把英国巴士,超级玛丽和山水放在了同一张画里,那也就大致知道了王佳佳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

两种文化  『在英国长大,家里又很传统』

《英中时报》:你谈到,这四年创作也是表达身份烦恼。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问题”?

王佳佳:我是从上大学开始关注的。小时候父母就是让我好好学习,学画就好了,我自己也不会想那么多。当然父母会给我讲一些中国历史方面的知识,也包括艺术史。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会问你为什么当画家,你想画什么?我爸妈属于比较传统的画家,谈的更多的是技术,不会跟我谈太多理论方面的事。于是我就自己在想,现在在上大学,以后自己会去哪?慢慢就想到这个问题,特别是我回中国后。有人会问起我,“你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我说“中国人”,然后人家就说“那你中文这么差……”我只能“呵呵”。

《英中时报》:是有感觉自己不被认同么?

王佳佳:其实还好,主要是小时候(回国)会经常被问这个问题,大了就少多了。在英国就不会这样,因为英国相对比较开放,毕竟这么多不同国家、种族的人都在这里。当时中国有些地方相对比较“封闭”。

《英中时报》:这种“身份问题”有困扰你?

王佳佳:会有一些。作为一个艺术家,你会尝试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一些事。当你不大清楚自己该从哪个角度来说的时候,心里就会比较纠结,有一点迷茫。比如你不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你怎么好说呢?你是该从中国的角度看,还是从哪里?你算是中国画家吗?

当然这是很传统的观点。现在你可以说自己是国际化的画家,一个国际化的中国画家。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在英国长大,家里却又很传统。

《英中时报》:开始关注自己身份后,有没有想过特意去多了解自己的祖国、家乡?

王佳佳:有的。我会到处去游历,因为我亲戚也在不同地方,虽然不是很熟,但我也愿意去走访一下,了解自己“从哪来的”。

《英中时报》 回国后,这方面的想法更强烈了还是弱化了?你觉今后这个问题是否还会困扰你?

王佳佳:搬回北京后,其实这种想法会减弱。因此融入了圈子后,没有人会在问我这个问题,自然都会认为我是中国人。反而(这个时候)在英国,问我有关身份问题的人会更多。我觉得关于身份的问题会对我一直都会有影响,但以后应该不会像当年这么强烈了。

《英中时报》:在未来创作中,你还想表达什么主题?

王佳佳:未来想表达“painting”这个主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作画,因为现在有人觉得油画是比较过气的表现方式。我就想研究下它是不是过气,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画?

中国艺术『再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英中时报》: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表现不佳,也有很多负面的声音出现,比如说他们被“炒糊”了,之前的火热之是源于外国人的“新鲜感”,还有的甚至称一些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只是源于模仿,根本称不上“当代艺术”。想听听你的看法?

王佳佳:现在看来,那时候人们都在寻找一个艺术新兴市场来炒作,于是就有了一批中国艺术家的走红。我认为这其实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个极好的事,因为这一下子就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放到了国际视野下,这并不是这批“走红”的艺术家所能决定的,因此不该去太多的批评他们,他们也是被动的一方。

当然实话说他们在走红后,作品也没太多改变,因此可能别人的新鲜感就会逐渐褪去。当然确实有些人模仿外国人的多一些。但我觉得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比如70、80后一代,还是能找到自己的风格,会有些新鲜的东西。

这也跟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关,因为在中国学画就是从模仿开始。有些人感觉“我手艺这么厉害”,但是就不知道画什么。

《英中时报》:有声音认为中国的艺术创作者普遍缺乏创造力,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王佳佳:是的,我觉得中国缺少像梵高这样的人,不管卖不卖钱,展不展览,就是追求纯艺术的东西。中国的同行还是可能更现实一些,多数画家可能都是这样,边画边想一些商业上的事情。

另外就是在中国,艺术教育限制比较多。在国外,可能就是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教基本功,其后就不管了。 比如在英国,老师会尽可能的鼓励你发挥创造力,不要求你一定画的好,画的像,更重要的是你想表达什么。

但在中国很多的院校,老师会让你画成他那样就好了,还说这个不能画,那个不对。我挺疑惑,当艺术家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人管你呢?我觉得不该这样教学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他们想要什么。

《英中时报》:你对中国当代艺术在未来的表现看好吗?

王佳佳:我觉得中国现在的艺术氛围越来越好,比如北京。另外就是香港,基本上所有的顶尖华人艺术家都会参加香港艺博会,画廊也越来越多。其实整个亚洲的氛围都不错,会成为新的全球艺术中心地区。

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再次崛起只是时间问题,因为70、80后这一代的确有自己的东西。而且他们的生存境遇都还好,不必太为生计分心。


海画廊简介:

海画廊(Hai  Gallery) 由张海琴( Joy  Hai-Qin Zhang)女士于2007年创始于伦敦市中心,旨在向欧洲观众展示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并首次将中国艺术引荐到西方。

201110月,海画廊(Hai  Gallery)落户北京798艺术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提供一个展示中国的平台,让众多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首次来到亚洲进行展出。

海画廊 Hai Gallery )致力于为东方和西方的当代艺术搭建桥梁,给收藏家们提供最具价值的东、西方当代优秀艺术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