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013-12-28 14:11:29)
《西游记》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充满了浓郁、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架构、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丰富诡异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是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以及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具有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
《西游记》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一部辉煌的巨作,鲁迅先生把这种小说定名为“神魔小说”。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假想的天地里,攫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幻现象作为魔术性形式来描写故事或人物,笔下的人物是离奇的,甚至是用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凭空虚造的。这种创作方法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游记》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
《西游记》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一部辉煌的巨作,鲁迅先生把这种小说定名为“神魔小说”。有人提出疑问说“神魔小说”是否完全妥当,目前来讲,文学史家都沿用鲁迅的说法,叫“神魔小说”。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假想的天地里,攫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幻现象作为魔术性形式来描写故事或人物,笔下的人物是离奇的,甚至是用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凭空虚造的。这种创作方法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古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标志,古代的人通过幻想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力的征服,在这种征服中体现人在现实中的力量以及历久长新的生命力。正因为这样,就创作了神话,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作为用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的神话传说就逐渐消失了,但是这种创作方法或说这种思维方式却保留了下来,而且被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成为一种文学中的创作方法。《西游记》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
那《西游记》有怎样的艺术特色?任何事物最显著的特征不外乎优点和缺点。《西游记》也不例外,那么请大家允许我从六个方面阐述它的优点,然后从另外两个角度简述一下我所理解的缺点。那好我们先来看一下《西游记》里的六个艺术特点吧。
(一)
1.第一个特点,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其中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猪八戒这个形象也是这样,他是天上的天蓬元帅,显然具有仙性,但他犯了错误被贬到人间成了猪的模样,猪头大耳,长嘴巴,能云里来雾里去,飞沙走石,显然具有魔性,但同时猪八戒会耕田、种地、收割之类种庄稼的活,又好色要娶老婆,还有私心杂念,老攒些私房钱,这又体现了人性,他也是魔性、仙性、人性的统一体。不但孙悟空、猪八戒是这样,作者所描写的几个妖精也是这样。
比如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
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也是这样的,既有老鼠的特征,又有人的特征。她想和唐僧成亲。她是托塔李天王的干闺女,有多种身份。作者既描写了她的魔性,也写了她的仙性和人性。
再比如蜈蚣精,是蜘蛛精的师兄,叫多目怪。他跟孙悟空打的时候,敌不过,他把衣服扒光了,身上有无数的眼睛放出金光来,孙悟空变成穿山甲从那金光里穿过,后来得黎山老母的指点,找到千花洞毗蓝婆菩萨,菩萨取出一根绣花针,说可以制服妖精。孙悟空说我也有绣花针。菩萨说,我这绣花针是在我儿子眼睛炼出来的法宝。孙悟空就问她,您的公子是谁?菩萨说是昂日星君。孙悟空就明白,这是个老母鸡。菩萨把绣花针往空中一扔,把黄花观多目怪的金光破了,妖精变成了蜈蚣,而且双目失明了。多目怪平常的扮相是个道士,最后现形是个大蜈蚣。这也是魔性、仙性、人性集中在一起。
作者在描写妖怪的时候,不离开这些东西,是揉在一起的,这样几种特点融为一体,非常突出。《西游记》的作者正是把这几点都放在一起写,因此书中的妖精各具特色,不离动物的形态、习性,非常有趣味。作者最大的成功我个人感觉是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人物形象,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形象特点。
(2)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塑造。孙悟空属于“麟风”一类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个来历不凡(由仙石化育而成,是日月所感,天地所生)聪明机智,神通广大的人物。他从菩提祖师学道,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他被二郎神捉住后,王帝下令送至斩妖台处死,结果是”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抢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甚至他公开向如来提出:“常言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火烧雷打也不能损他一根毫毛,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把他烧成灰烬,相反却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的落花流水。在天宫内“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在狮陀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几乎丧命。但他总是怀着必胜信心,平妖斩魔,而且豁达乐观,疾恶如仇,勇敢无敌。值日功曹护估神称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
他为“人间喜仙”。在车迟国,他主动挤国抚危,解救那些受压迫剥削的和尚,所以小僧十分感动地说:“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抗不平之事,济国扶危,恤孤念寡。”①过火焰山时,孙悟空扇灭了火焰,保证唐僧通行西去,并特意连扇七七四十九扇,断绝了火种,使风调雨顺,为普通百姓谋利。作者无处不饱蘸奇幻、游戏笔墨,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好
(3)
2.第二个特点,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
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在不断的和妖魔鬼怪的斗争中逐渐成熟、充实、完善的。孙悟空最初只是不安本分,一生下来就不愿意象普通的猿猴那样老了死了,他要求仙访友,寻求长生之道,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真正老师——须菩提祖师,传授了他法术,但他还逃不出轮回,于是他大闹地府,划掉了生死簿,使自己免除轮回。随着他本事的逐步提高,他不甘心花果山的生活,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又到水晶宫里取来了如意金箍棒,大闹了龙宫,于是地府和龙宫都去天庭把他告了,最后他到了天宫,天宫先给他封了一个小官弼马温,不够档次,所以孙悟空急了,反下天宫,提出自己叫“齐天大圣”。他回到天宫后,感觉这个“齐天大圣”是个虚名,蟠桃会没请他做贵宾,孙悟空不干了,偷了御酒仙丹再次反下天宫。等他从八卦炉中出来,如来佛阻止了他的时候,问他,你老这么折腾,做什么呢?孙悟空的回答有一首诗:“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上瑶天。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不安于自己的本分,最后被镇在了五行山下。
十三回以后,孙悟空知悔了,表示做好汉只拜三人,一个是如来佛,一个是观音,一个是唐僧,因为唐僧在五行山下救了他。有的学者认为十三回以后孙悟空的形象跟前面的形象出入很大,其实出入并不是很大,他那种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并没有改变,上天仍然畏惧他。上天对猪八戒、沙僧犯错处理很严,但玉帝对孙悟空却表现出一种宽宏大量的态度,实际是不敢惹他,他的威名还是存在。小说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孙悟空,在取经途中如何降妖伏怪,而且每一次突破一个困难都很难,孙悟空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作者就通过这个逐渐展示孙悟空的性格,特别是突出他的智慧,以前只是折腾造反,现在是在斗争中比较有策略了,斗争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了。和铁扇公主打,钻到对方肚子里,在狮驼洞变成小虫钻入狮魔王的肚子里,这个方法制服了两个妖怪。平顶山莲花洞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斗,变换着手法,把紫金葫芦、净瓶骗到手。孙悟空越来越机灵了,斗争的策略也越来越成熟了。我们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孙悟空不断的成熟,
“三打白骨精”就更出名了,敌人变换了多少种手法,他都能分辨正邪,最后把对方的元神罩住,使她逃脱不了,一棒子把她打死。
作者通过这样复杂的斗争展示了人物多方面的情感,展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作者写作功底确实过硬,文章中的一些写作技巧,给故事添色不少。不信你看下面几个例子。
3.第三个特点,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1)第一种是对比和对照的方法。玉皇大帝平常高高在上,威严无比,孙悟空到了天宫对他那么不敬,几个神仙都大惊失色,说猴子村俗,这么大胆还得了,结果玉帝说,只要猴子不惹事,天上能够太平就挺好了。实际玉帝很威严的,猪八戒就因为酒后调戏嫦娥,当时被重责,然后被贬下人间,变成畜牲。沙僧的错误最轻了,只不过喝酒时把琉璃盏给碰碎了,就当场挨打,接着被贬到流沙河,还每七天派一个人拿飞剑刺他胸口,痛楚难忍。这两个人的错误多轻啊,却受了那么严格的处罚。但玉帝对孙悟空那样的折腾却显得宽宏大量。其实,玉帝这是不得不宽宏大量,对孙悟空严厉也拿他没辙。特别从凤仙郡的事能看出玉帝的态度,因为“斋天素供”被狗吃了,就罚郡里三年无雨,断绝一郡人的活路,这种报复手段很厉害。通过这样的对比可见玉帝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形象上威严扫地了。作者对玉帝虽没有明显的褒贬之词,但褒贬之义尽在不言中。
再比如唐僧得到乌巢禅师给他的《多心经》,正在念这个经保护自己的时候,被抓走了,可见这经根本没用。小说中写“苦命江流——因为唐僧曾叫江流儿——思行者”,唐僧不再想那经了,还是徒弟能拯救自己。在这样对照下,对佛教经典挖苦的态度可见。这种写法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下面这种写法更是作者的真实写照。
(2)第二种手法,借题发挥,旁敲侧击,在行文中寓讽世之意。如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
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
《西游记》中描写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妖精,他们都是孙悟空直接斗争的对象。这些妖精除少数的象铁扇公主、牛魔王等还多少值得肯定之外,其他均为杀人成性、危害人民的邪恶势力。他们当中除了少数是自然界的幻化物,很多都与诸天神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原来就是神,如黄袍怪是天上的奎星;有的是神佛的亲眷,如李天王的义女、哪咤三太子的义妹白毛老鼠精;其他不是这个的童子,就是那个的脚力。等孙悟空费尽辛苦降服他们后,要伤害他们的性命时,他们就被各自的主人带走了。有背景的妖怪最后都被主人救走,没背景的妖怪才被打死。作者在描写这些妖精对,往往赋予他们生活中封建统治阶级或其帮凶爪牙的某些特点。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用了这么多写作手法,作者好像还不满意,又用了好多生动的对话,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时候也用两个人的语言,比如在路过狮驼山的时候,太白金星来送信,报信魔头狠。这时唐僧就很为难,说徒弟啊,西天路这么远,这如何是好啊。这是唐僧的心理。悟空说,这有什么了不得呢?还有我呢。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体现性格的不同。悟空是乐观的,对困难持无所谓的态度,唐僧毕竟是个凡人,心里战战兢兢的,觉得恐怖。有时唐僧难过得哭了,悟空还劝他别哭别哭,再哭就成脓包了。这种对话都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且增加了故事的情趣。可见得作者很会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而且不同的人物他的话也不一样。
深入小说看完以后,我们再跳出来看一下小说的总体结构。让我们从这个角度了解一下它的另一个特点。
有些故事看似重复,但是有区别。比如,描写水怪,写水府有这样几个:流沙河遇沙僧,通天河收鱼精,黑水河碰见鼍龙。孙悟空不太善于水战,在水里打的时候不太行,老让猪八戒把对方引上来,看对方出水面的时候才下手,但妖精也很机灵,一看见孙悟空就钻回去了。这三个都是些水怪,但是最后的结局不一样。沙僧已经被观世音提前收了做唐僧的徒弟,所以后来观世音派木咤叫沙僧出来,用头上的九颗骷髅化作一只法船,助唐僧渡过流沙河。黑水河的妖是龙王的外甥,就把龙王的太子请来了。通天河里的鱼精是观世音珞珈山池里的金鱼,观世音把一个花篮往河里一扔,就把鱼给提搂出来了。消灭降服妖怪的方法都不一样。
同样写女妖,琵琶洞的蝎子精请昂日星君来消灭的,盘丝洞的蜘蛛精是孙悟空自己打死的,无底洞的老鼠精,孙悟空发现了她是李天王的闺女,就直接上天找李天王,让他帮忙收服。李天王开始忘记了自己有这么个义女,是哪吒提醒他才想起来的。哪吒和李天王这对父子有些不小过节,《西游记》这一节里提到了一点。《封神演义》中,这个情节完整地写了出来,哪吒闹海怎么射死了石玑娘娘的侍女,
我们看孙悟空消灭了几个敌人,突破了前进路途中的障碍时,虽然故事有些近似,但是有变化,决不雷同,雷同就没有意思了。每个故事中都有新的变化,新的内容,这是很重要的。
书中的内容既独立又联系,要是没有前面降伏红孩儿,就没有后头在火焰山芭蕉洞借芭蕉扇的困难了,前面是埋下结仇的伏笔,所以当他找牛魔王,尽管当年和他把兄弟,牛魔王也说不行。两人翻脸了。
在落胎泉,唐僧和猪八戒误喝了子母河的水,怀孕了。孙悟空找如意真君要能解救的水,没想到他是牛魔王的弟弟。孙悟空觉得跟牛魔王、红孩儿、铁扇公主都化解了仇怨了,不忍心对如意真君下狠手,但如意真君老捣乱,孙悟空刚取出水,他就来打架,一打水又落到井里了,弄得孙悟空没法取水,最后是猪八戒趁他俩打的时候把水取走了。这一人物的安排也体现了既独立又联系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书中的每一节既独立又联系,形成了一个五色迷人的西行历险图,非常生动。而且,每一部分都可以独立演出,后来京剧《盘丝洞》、《火焰山》、《闹天宫》等都可以单独上演。
通过上面的研读,感觉很有必要思考一下作者的良苦用心。
6.第六个特点,许多人物故事颇具哲理意味。读者如能以其为鉴,
(二)《西游记》的缺点。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正象社会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作品。
1.第一个缺点,小说前后对照失调。孙悟空一出来时,大闹龙宫,应该说孙悟空不怕水,他大闹龙宫把四海龙王都惊服了,乖乖把如意金箍棒、宝甲给了他。如果孙悟空不善于水中斗争,怎么可能大闹水府呢?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孙悟空的武功高低在小说前后也很矛盾。我们看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打得十万天兵望风而逃,这么英勇的人,在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
孙悟空跟小白龙在鹰愁涧打的时候,好半天不分胜败,可白龙马和黄袍怪打,八九个回合就不行了,难道黄袍怪比孙悟空高多了?猪八戒当年也可以啊,和孙悟空打的时候打了两个时辰,东方渐渐发白时才跑,可猪八戒和沙僧双战黄袍怪,八九个回合俩人就不行了,这前后矛盾。作者光为了增加后头的困难,没考虑到前头的描写,明显的比例失调。
十三回以后,孙悟空有时候的本领并不是特别大了,不象当年大闹天宫时那样无敌了,往往妖魔鬼怪都能跟他打半天。作者为了增加后头取经的困难,导致前后的描写比例出现失调。这样的失调可谓是一败笔,另外小说中的说唱文学给人很多余的感觉。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
2《西游记》吴承恩著中华书局2009
3
4
5李忠明
6《时代人物》2007第12期《西游记》艺术特色浅析
7
8葛维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