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小区的一条高龄大萨摩好几天没见出门遛弯了,同为养狗人士的父母也有些惦记,偶遇这家主人一问才知道,老萨摩已经过世一周了。这是条12多岁的老狗,平时走路后腿拖不动,因为失禁,每天下楼三次,后来狗呈半瘫痪状态,主人带去宠物医院看病,因为衰老,没有恢复的可能性,当场在医院实行了安乐死。面对一条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宠物犬,人类能很理性的判断出没有进一步侵入型治疗的必要,减轻它的痛苦是最合适的方法,即便是死亡的代价。但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因为疾病的末期,或者衰老的终点,肉体与精神承受巨大的折磨,没有丝毫的生活质量和尊严可言,人们却觉得他的生命是不可剥夺的,甚至是需要积极抢救的,用有创的医学手段、高昂的金钱付出,去换回几个月甚至几天的生存期,这其中的意义和理性又何在呢?
读过好多好多临床医学、临终关怀医学、医学史、心理学、法医学、殡葬业的书籍,有时候觉得自己简直是个“死亡话题大全”。不回避生命与死亡话题,因为这是个越说越透的问题,在阅读、讲述与讨论中,许多东西日益清晰起来,恐惧随之消逝,真正面对死亡状况时,也能更平和与冷静。就像,我每两周去次中医医院配中药,第一次在那个医院看到黑色的殡仪馆车时,内心还是很紧张的。那辆车一早就停在医院,应该是来接昨晚过世的病人吧,车后屁股门向上掀起,露出改装过的车内环境,除正副驾驶位,整个后区的座椅被拆除,形成一个狭长的空间,专门为摆放遗体而用。我调整目光,匆匆而过。随着去医院的次数增多,我常常能见到那辆殡仪车,现在我甚至能轻松的说“大夏天的就是死人多,昨天看来又走了几个”。
有想谈谈自己生命观与死亡观的冲动,全是自己的想法,也从很多书中吸收了观点,与主流的可能不同,但又何妨。
1、精神高于肉体
人类的肉体会衰老、生病,会逐渐失去活力与魅力,唯一与时间永存,甚至精进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岁月带给我们丰沛的人生体验与感受。一定不要辜负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来完美自己的头脑与精神境界,我相信即便当人老到行动不便,头脑与精神依然能散发睿智的光芒。所以,人一生时光不多,别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让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多体验。
2、生活质量至上,好死优于赖活
痛苦其实就是痛苦,没必要去升华它的意义,而且也升华不出什么深刻内涵。一个常年被病痛折磨的人,是没有什么尊严和体面可言。尊重自己的灵魂,不要对肉体有过多的挣扎,活着的意义有时候在于能够死去,生命总是循环,一轮又一轮,因此人类才能更迭进化。
3、尊重生命本身的价值,不做伤害自身的行为
一个人从精子与卵子结合的一刹那开始,就是自然的奇迹。即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成功经历孕育、分娩、疾病、各种意外而长大成人也是万般不容易。因此,尊重这些大小磨难,善待自己的肉体与精神,本来生活不易,就不要再给自己的日子添乱了。
4、尊重每个人对生命的自主权
人往往有个指点别人人生的坏习惯,当遇到别人的困惑不如意,觉得“你应该……”,其实大家现在也常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选择的好坏。我觉得没有一个人是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父母与孩子,妻子与丈夫,多年好友之间也是一样。尊重他人的自主权是非常高的要求,尤其当其中涉及亲人朋友,我们通过鼓励、展示悲伤、甚至要挟,来达到使别人听从自己的目的。其实,当一个人成年,他就开始为自己负责,包括自己的生命,他的决定即使让亲朋好友愤怒、悲伤,我们也要尊重他的这个权力。
前一阵子看了龙妈的新片《me before
you》,高富帅男主在经历车祸后,颈部以下全身瘫痪,他花了18个月说服父母,带他去瑞士完成“辅助式自杀”,他还那么年轻,家里也极有钱,貌似他依然能过上“好”日子,只是不会动弹而已,但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生命的自主权在他自己,他为什么不能选择结束。别人无法完全体验他的痛苦,因此该选择尊重。
老爸这几年生病、复发,我以前一直觉得他应该干嘛干嘛,要调整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两人常因为这类话题闹的很僵。我现在想通了,他对自己的生命享有全权,我依然可以表述我的焦虑和建议,但执行与否在老爸自己,他自己的开心也许胜过一切。
5、死亡后的肉体失去存在价值
灵魂一旦脱离肉体,从医学角度,大脑失去绝大部分功能导致植物人状态,或大脑失去全部功能进入脑死亡状态,肉体便成为一个捆住自身的枷锁,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由此我也是反对传统殡葬方式的,虚伪的仪式在我眼里没有意义,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塑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人如果活的有意义,当他死亡以后,还会有人念起他活着时候的点滴,甚至他也会有作品(文学、艺术、科技、建筑)流芳百世,如果平庸地过完了一生,那方寸冰冷的墓地又能证明什么,靠一年一次的祭扫能换来子孙千秋伟业吗?
6、人生苦乐参半,体验一次足够
如今科技发达到超越想象的地步,花上一百万可以冷冻头部,花再多点可以冷冻全身,等某年某月技术先进,直接“复活”。我不明白,活一次难道还不够吗,人生有欢乐,但更多的是苦痛和无奈。活一辈子吧,活的精彩点,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