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婚姻
(2023-09-18 22:05:57)远古的时代,男女之间也是自由恋爱的。到了近古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应该是古人对婚姻的摸索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男人往往是理性的,女人往往是感性的。所以,女人和她欢喜的人在一起,也许生活会艰辛些,但她往往会忽略这些艰辛,她感觉到的会是欢喜。和她不欢喜的人在一起,也许生活会衣食无忧,但她会忽略这些,她感觉到的是不欢喜。这种不欢喜可能会伴随着她的一生,这显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古代女人对自己未来的男人往往了解的不多,大多会只看上一眼或见上一面;且大都会在及笄之后也就是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出嫁了,这个年龄对男女间的感情也是懵懂的。所以,出嫁之后,这个男人在这个女孩的第一感觉里就是自己的男人。这个第一感觉很重要,有了这个感觉,女人为了这个男人,这个家,自己的儿女辛苦操持的时候,并不会感觉到烦怨,只会感觉到欢喜。
诗经里有一首《桃夭》,是西周时期父母在女儿出嫁时唱的祝福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前两句看起来是在表达对女儿的光彩和美丽的赞美,其背后表达的是对女儿的恋恋不舍。
于归就是回家,古人把女儿出嫁认为是回家。也是因为女人是感性的,她会对父母的家依恋难舍,这样出嫁之后,很难适应或融入夫婿的家。所以,古人从一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告诉她父母家只是你的暂时的栖身之所,你的夫婿的家才是你的家。所以古人把女儿出嫁叫于归。
古代智慧的父母们,其实对自己女儿的幸福早已了然于胸。
所以,古人有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扫把抱着走。其实表述的并不是父母把女儿推出去就不管了。其实是用心良苦。既然是你的家,无论贫富都是你的家。女孩虽然不能直接选择未来的夫婿,但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父母为自己女儿的选择显然要比缺乏经验的女孩的选择要周到的多,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爱情,在古代和现代都会有,在自由恋爱的世界里会有,在非自由恋爱的世界里也会有。在自由恋爱的世界里,爱情犹如一朵廉价的花儿随意随处的插;在非自由恋爱的世界里,爱情犹如那磐石那沧海,不变不竭。
自由恋爱的世界里,是先恋爱后婚姻,恋爱的那个人和婚姻的那个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非自由恋爱的世界里,是先婚姻后恋爱,婚姻的那个人和恋爱的那个人都是同一个人。古人用“结发”来表述这种爱恋,都是第一次婚姻的夫妻才会结发。男人们往往会用“发妻”这个称号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和爱惜。
朝秦暮楚,花儿遍地开,旗儿满天飘。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看透了本质就是那么个一点本能而已。以这么个一点本能来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只能归于低级的昆兽类行为的范畴。因为有些高级些的动物也不屑于这种低级的行为模式。我们经常看到的如:天鹅、企鹅、燕子、鸳鸯、狼。所以,古人有时会以沉猪笼的方式来惩罚通奸者,亦是借此表达这层含义:他们仅是头猪而已,已不配与人为伍。
现代的我们,对古代人们的行为往往感到不太理解,若我们悟透了这些行为的背后的逻辑,就会恍然大悟。
聪敏的先人们其实早已悟透了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传承。
没有了传承,生命就会戛然而止;没有了生命,人类就会销声匿迹;没有了人类,依附于人类的所有的一切行为或活动也都荡然无存。
生命的传承才是我们的世界里最重要、最伟大的事和使命。而婚姻就是传承最好的路径,所以,我们会看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最隆重、最具规模的活动是婚姻。
现代的社会,家暴这么多,离婚的这么多,这么多的家庭支离破碎。也许和我们现在推行的自由恋爱和晚婚晚育有着很大的关联。当然,也和女人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工作有着一定的关联。男人和女人都离开了家庭,那他们的家就得不到象以前那样周到的照顾,分崩离析也就在所难免。
而家庭是组成稳定社会的基础,要家庭还是要女人进入社会工作或女人进入社会工作是否是必须的,其实也是我们现代人必须要做的选择。既要女人们做着同男人一样的工作,又要女人们生孩子和照顾家庭,这是提倡女人和男人平等,还是对女人的压榨。
古人在这个问题上早已做了坚定不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