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量化与科学的谬误
(2022-06-27 15:05:31)在大家的意识里,秒、分钟、小时、日、月、年就是时间,其实这些只是时间的量化的数字,并不是时间的本身。犹如苹果,一克、一千克、一吨,这些都是苹果的量化的数字,并不是苹果的本身。
秒、分钟、小时、日、月、年这些不是时间,那时间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从来都未曾思考过。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年月日就是时间。
时间其实就是变化,本质是空间的转换或阴阳的分生与相互转化。比如一朵花的花开与花落。从花开到花落这个连续的变化即时间。
宇宙的万事万物的不停的变化汇成了时间,而觉察这些变化的是我们的觉察功能。我们通过觉察功能不停地觉察这些变化然后呈现出了我们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我们的这个世界其实是时间的呈现形式。而时间是空间在不停的转换的时候所产生的连续变化。所以,空间才是真实的,时间即我们的这个世界只是空间运行时所呈现出来的形式或表象即相。
那空间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其实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我们的觉察功能无法觉察空间。我们的觉察功能要觉察空间的时候,空间必须要处于固定不变的稳定的状态,即静止的状态。但空间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觉察功能也处于静止的状态,所以无法觉察。如果空间处于不停的变化状态,那我们觉察的只能是变化,而变化就是时间了,所以我们只能觉察时间。
所以,我们存在于空间,但我们生活在时间里。而时间是虚的,只是空间的影像。所以我们生活在相里。由于我们无法觉察空间,所以空间处于相对的无的状态,时间是有的状态。
所谓万法归一,法即是万事万物,一即空间,也是佛家的空,道家的无。色即是指可觉察的,有即是阴阳已分。
我们的觉察功能并不相同,所以我们觉察出的世界也不相同,即我们的世界其实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深海里的一种无目鱼,它觉察的世界和我们的肯定不同,它觉察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也无法知道。比如一个生下来就又瞎又聋的人,他觉察的世界也和我们正常人的世界不同,他的世界的样子我们也无法知道。我们正常人的觉察功能也不是完全的相同,有高低、强弱、多少等之分。所以我们的世界也不完全的相同,特别是精神与情感世界。即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我们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即平行世界里。
爱因斯坦提出了四维时空,把时间作为一维而称为第四维。显然他把时间理解为秒、分钟、小时、日、月、年了。把空间理解为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甚至十一维都是缺乏依据的,最明显的就是克莱因瓶,称只能在四维空间存在,无边无界,可以装下所有事物。可我们又无法认知四维空间,无法去验证,显然是在故弄玄虚,忽悠我们尔。《拓扑学》名义上研究的是空间,本质上还是这个物质世界。只是物质在变形状态下的规律或规则。典型的莫比乌斯纸带,说无边无界,只有一个面。其实即有边有界,也有两个面。之所以能从一个面到另一个面,是因为纸带被人为的扭曲后把两个面给连接起来了,和在纸带上打个洞把两个面连接起来是一样的效果。客观世界本质上是规则和用,扭曲状态的莫比乌斯环没有用处,卷个桶都不行,最后还得撕开回到正常状态才行。正常的一张纸永远也剪不出这个扭曲的纸带。有人说可以无障碍同行,其实你走走试试。不如打个洞,不必绕那么大圈子费这么大劲。
我们的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等之分。有的仅仅是时间即变化。万事万物都是时间的呈现,哪怕纸上的一幅画,也是存在于我们的这个世界里,而不是存在于二维世界里,它只是在纸上而已,所谓的一维二维三维仅仅是点、线、面和体的区别而已,但他们都存在于我们的这个世界里。
所以,科学最本质的谬误是对时间的理解。
空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思考它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在思考我们的这个显性的物质世界。特别是科学界,只研究物质,把精神与意识都排除在外,有些极端。在人类的历史中,唯有华夏民族在思考这个问题。即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源头“易”与“道”。“易”定义了轮回往复的变化就是时间。同时详细地论述了时间运行的原理与运行模式。用阴阳八卦与天干地支及五行阐述时间的运行原理;用河图洛书、阴阳八卦太极图、易龙图等来描述时间的运行模式。
大“道”运行,阴阳生,阴阳无穷的分生成就了万事万物即我们的世界。阴阳的每一次分生即空间,阴阳连续不断地分生即时间。
阴阳又是个什么东西?阴阳是两个相对应的表述,如:正负、上下、左右、内外、对错、高低、黑白、明暗、大小、长短、增减、张闭、飞落、粗细...等等无数对应的关系,因为对应,所以变化。这些无数的对应关系分生了无数的变化最终成就了这个世界。
“道”又是个什么东西?道即规则即逻辑;《道德经》里有很多的描述:无象无形、无边无界、虚渺玄空。道的真实本质是无,因无,所以不需要什么生,故,道乃自生。
道生阴阳,阴阳合即为无。阴阳分生即变化的逻辑。即时间的逻辑也即我们这个世界的逻辑。也即道。
这里讨论的空间和我们现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空间完全是两码事。这里的空间定义的是和时间相对应的那个关系概念。科学里的空间其实也是我们生活里的空间。但我们汉人传统生活里的时间却和这里的时间是同一个概念(指的是我们汉人传统的计时历法,阳历即西方历法不完全是)。生活里的空间是我们通过觉察功能对时间觉察时所处理呈现的具体的影像,生活里的时间是我们对这些影像的长短所量化的数字(我们祖辈传统的年月日时是用天干地支表示的,不是用数字)。
犹如一部电影,电影胶片就相当于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胶片移动即变化相当于我们这里讨论的时间。放映机的投射光源就相当于觉察功能,放映机就相当于道的具体物相。当放映机未开启时,光源未亮,胶片未动,屏幕上没有人物及故事情节。当放映机启动,胶片移动,光源投射,屏幕上就出现了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及故事情节的长短,也即我们生活中的空间与时间。胶片的移动即变化,这种变化在屏幕上的呈现即故事情节的运行及长短。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与时间就犹如胶片与胶片移动(即变化)。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与时间就犹如屏幕上的故事情节的运行及长短。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与时间其实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时间即变化的统一的表达与呈现,两者是一体不可分的。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空间概念则是脱离独立于我们这个客观世界之外的那个“真实”。犹如那个胶片脱离独立于屏幕之外。
“道”即相当于电影的拍摄与放映的逻辑原理,拍摄相当于阴阳的连续不断的无穷的分生,放映则相当于对这个连续不断地阴阳分生所产生的变化的觉察。大“道”的运行,相当于推动了拍摄与放映的同时运行,表现为屏幕上故事情节的连续展开,也即我们这个客观世界的运行。
拍摄是真实的,放映仅是对拍摄的一种表述。拍摄和放映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拍摄并不对我们放映。即我们无法即无能力觉察它们,在我们的世界里它们即不存在。但其它的东西却可能有觉察它们的能力,比如那个无目鱼,那在无目鱼的世界里,它们就存在。
我们无能力觉察的那些事物对于我们来说即暗物质或暗世界。即在我们的世界里它们好像不存在。但它们会对我们能觉察的事物有影响,即他们会影响我们的世界。虽然它们并不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
这个暗物质或暗世界会有多大,我们永远也不会有确切的答案。但当我们有能力觉察它们中的一些事物的时候,这些事物就会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新的发明创造或新的事物的发现都可归功于我们觉察能力的提升。
所有的事物都静静地待在那儿,等待着我们去觉察。它们面带着微笑,深情而又耐心地等了我们千年万年。。。
科学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而研究表象,从而对表象的规律予以运用。
道学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而看清其本质。即表象源于何处。
所以,如果要讲道学和科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应该是本与用这样的一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