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2012-03-09 15:20:40)
标签:
杂谈 |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它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8~40页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好动,课堂时常走神。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是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到应用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又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而活动无疑是这个过程的再现。大量的活动又为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提供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体积的意义,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
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感受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里蕴含了什么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在上课时以《乌鸦喝水》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
第二个教学环节: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齐读课题,本节课你想学会哪些内容?
2、齐读学习目标。
3、打开课本、自主阅读第38~39页的内容。
4、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5、你有哪些不懂得问题需要大家共同为你解决?
第三个教学环节: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课件上的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冰箱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手机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小结:所以要比较物体的大小,需要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大家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体积是用体积单位来计量,
问:1、1立方厘米有多大?你能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比试一下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吗?(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我们的1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课件出示。
2、1立方分米由多大?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如粉笔盒)课件。
3、1立方米有多大呢?然后出示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有多大,然后请学生钻进架子里半蹲着,充满框架,看能钻进几个小朋友,让全班同学体会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这样通过自学、互动,阅读、亲身经历,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完成课本第40页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使学生正确看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的联系与区别。(课件)
2、填单位:(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课件)
3、填数:(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课件)
这三个练习,动静结合,紧扣教学难点。
第五个教学环节: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有一个长方体,他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3厘米,它有多少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单位?
这样的设计,为下节课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做好了知识的迁移。使优等生有了展示自己空间的机会。
全可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把你知道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这样的总结,可以突出重点,是学生学会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