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悬空寺揭秘 (山西电视台 --- 一方水土)

(2012-05-26 18:58:22)
标签:

恒山

悬空寺

北魏

三教

悬臂梁

分类: 视野转载


 

    北岳恒山耸峙于山西省东北部,它地跨十一县山势雄伟险要,如同骏马自东北向西南奔腾而来,呈带型蜿蜒于塞上,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在恒山脚下距浑源县城南5公里处,一条深谷夹在两边高达百米之多的峭壁间,俨然一处形胜龙门熊似剑阁的绝塞天险,沿着金龙口进入峡谷,一处古建筑凌空凸起在万丈悬崖之上,它距离地面60多米,底部从悬崖中突出,悬在空中,成为一处真正的空中楼阁,它就是誉冠中华,名扬海外的悬空寺。

 

   悬空寺面对恒山,背依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奇巧,古人赞叹“盛楼疑海上,鸟道没(mo)云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为“天下巨观”,当代许多学者称它为东方的“空中花园”。

 

采访:悬空寺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甚至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特点就在于“悬空”,它的存在被层层谜团包围着。

这座恒古于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般的建筑,在千百年的岁月历练中,积淀下的除却一部璀璨的文化大书之外,更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悬空寺所在的恒山金龙口西崖峭壁山势陡峭,形如斧劈刀削一般,远远望去悬空寺凌空危挂,仿佛玲珑剔透的雕刻,镶嵌在翠屏山的万仞峭壁间,又像精细入微的剪纸画屏,挂吊在恒山的大门口。

整个寺院背西面东,共分三层,大小殿阁40余座,虽然悬空离地,但悬空寺仍不失传统之寺院布局。

采访:一般的寺院都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两边钟鼓楼,厢房这样的中轴对称格局,悬空寺没有这样处理,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它是把平地的建筑立体化。悬空寺分为一寺二楼,南面的小院是一座寺院。一进门,供奉着弥勒佛,等于过殿。进入院中,上了一层才可以上到二层主殿。

悬空寺殿楼的分布都是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的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采访:悬空寺主要体现在比例的得当,层层递减的形式即体现了他小巧玲珑的特点,更是结构力学与美学的集中体现。

悬空寺内现存两块金代石碑,其中一块是金大定十六年的游记碑,碑文中说“桥栈颇若巴蜀之道”,形如悬空寺“监石为龛,插木为榭”,同时在栈道岩壁上还有大定八年4月15日金田兴重游的字刻。这金代的碑和石刻足以说明,悬空寺在金代已经是一座规模完整,令人惊叹的空中寺院了。

面对如巨大屏风一般的金龙口西崖峭壁,面对如精巧玉雕一般的悬空寺,人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当时并不发达的古代,如此精致的建筑,究竟是怎样建造在百丈悬崖之上的呢?

采访:世界上的许多建筑都曾经产生过很多的疑问。关于悬空寺的建造首先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它是从上而下,利用绳索悬空作业修建而成的呢,还是从下而上,搭建脚手架一层一层修建而成的呢。

按照第一种方法,需要在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山顶上,用长百米之多的绳索将工匠下放90多米,至悬空寺所在崖壁然后进行施工。

采访:这是不可能的。走进悬空寺不难发现,它的位置处于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下。悬空寺上面的岩石是凸出来的,即使把工匠下放下来,他距离悬空寺所在的崖壁还是特别远,所以就否定了从上而下的这种建筑方式。

那从下而上又如何呢?按照这种思路,需要在崖底搭设脚手架,就现在而言所搭架子也应在58米之高。

采访:如果在古代,需要多少的木材才可以搭起这个架子呢?而且悬空寺底下是常年湍急的流水。古书有载悬空寺所在的金龙口峡谷,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患,现在仍然水流不息。专家用电测法,爆破法,证实得出,在1939年水淹浑源城之前,悬空寺就是百丈高,有90多米高。

如此说来,当初建造悬空寺,若选择从下而上的方法,脚手架至少要高大90多米,可以相信这种自下而上的思路同样不可行。那么,悬空寺究竟是怎样修建的呢?距悬空寺不远处的古栈道遗存,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它和悬空寺之间,难道会有某种不可割舍的联系么?

采访:如果没有北魏前期那个栈道的建设,悬空寺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因为悬空寺也就是按栈道的建设方法,先用两根木头搭一个平台,然后推出去5尺多凿上眼,然后把悬臂梁打进去,然后撤下来铺上木板再推出去5尺,这样一步步往前进,往高升,形成一个悬破形的形状,最后凿出所有的东西来了。凿出来以后,固定上悬臂梁,上面的工作就可以做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进栈法。

翻开乾隆版《恒山志》,其中有一幅专门描述悬空寺的图画,向上延伸的栈道也和今人所设想的一样,悬空寺有就是有了先人修建栈道的灵感,才造就了它悬于百丈峭壁之上的不朽传奇。

当世人感怀它的巧夺天工时,不禁会有这样的疑惑涌上心头,为什么一般寺庙都是建在平地之上,而悬空寺却偏偏独具匠心呢?这恐怕得追溯到悬空寺创建之初。

这是一块存留在悬空寺内的石碑,上面题刻着明代诗人郑洛登游悬空寺所写的诗篇,其中第一句便是“石壁何年结梵宫”,这说明悬空寺始建于何年,自古都在引发者文人学者的思考。那么悬空寺究竟始建于何代呢?

寻遍史料,关于悬空寺的记载,再没有早于金代。这块金大定十六年的游记碑中刻有这样一句话,“始自建兴于何代,又不知栖隐者谁也”,意思是说关于悬空寺的建造,金代人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始建于何代何时。

然而在乾隆年间《浑源州志》中载有“悬空寺,在州南十里磁窑峡,悬崖三百丈,崖峭立如削,上倚遥空,飞阁相通,下临无地,恒山第一景也,后魏时建。”顺治版《云中郡志》,乾隆版的《恒山志》,也同样有“悬空寺始建于后魏”的记载。

采访:后魏就是北魏,因为当时为了区别三国时期的曹魏,所以把北魏称后魏。

难道悬空寺真的建造于北魏么?古人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有怎样的见解,残留的碑记和历史书籍却始终没有给我们清晰的答案。就在许多学者为其一筹莫展的时候,悬空寺内的三尊石佛,又给了他们一丝解开谜团的曙光。

采访:悬空寺的三尊石佛,无论从造像上,服饰上,神态上,都与大同云冈石窟的佛像极其相似,说明他们都同属于北魏时期。

公园398年,拓跋珪在平城,即今大同建立了北魏王朝后,为了实现统一大业,崇佛建寺,大兴佛教,恒山当京畿(ji)之南屏,北朝之柱石,又是平城通往中原的交通喉塞,倍受拓跋氏重视。《魏书》载有“天兴元年春正月,发卒万人,凿恒岭,通直道。”悬空寺下的金龙口峡谷通道,就是当时开凿的。此外,史籍中还有北魏皇帝曾多次亲登恒山的记载,并兴修大量庙宇,其中著名的有大云寺,玉泉寺,崇福寺,兴隆寺,还有北魏王朝消夏避暑的温泉宫等等。悬空寺下的金龙口峡谷就是通往中原的喉塞,又是通往温泉宫的要道,且又面对恒山主峰,是通往恒山主要庙宇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此处建立一处庙宇,以作驿站非常有必要。许多专家认为,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是可信的。

殷宪,专门从事北魏历史的研究,他认为悬空寺是北魏太和15年孝文帝南移道坛于“桑干之阴岳山之阳“时所建的崇虚寺。

采访:崇虚寺建完之后,再也没有说什么,结果突然间就突然出现了悬空寺,在《续太平广记》记载的叫空中楼阁,那么这个空中楼阁也好,悬空寺也好,都是说的一个“虚“,就是”下接嚣尘,上接霄寒“,是这么一个地方。

崇虚寺的前身是静轮宫,它是北魏当时非常出名的道观,建造之时统治者曾有意将其建造成“其高不闻鸡鸣犬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的寺庙“(出自《魏书》)。如果殷宪的说法成立,眼前的悬空寺,岂不正好圆了当时统治阶级多年的夙愿,而成为一处不同于一般寺院的空中楼阁。按照这种说法,悬空寺在建造之初,应该是一处道教寺院,也有学者提出其他不同的观点,但由于关于悬空寺的文献记载甚少,目前各种说法都是学者们大胆的推测。虽然悬空寺的具体建设年代尚未确定,但它修建于北魏年间的说法已经被学者们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如此说来,时至今日,悬空寺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

1500年来北岳恒山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悬崖滚石,而每次灾难过后,悬空寺总是安然无恙,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座看似危楼的建筑在万丈悬崖上支撑了1500年之久呢?(上结)

恒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间口碑,“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马尾,指这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立木总共有30根,分为3组,每根长度有十几米,分别被设置在两个楼阁和一条栈道下面,给人感觉悬空寺似乎就靠着三组立木支撑在悬崖上。

采访:其实这些柱子都不支撑,不承重,上面都是空的。

立木可以晃动,说明楼阁绝不可能单纯依靠立木来支撑,那么真正起到支撑悬空寺,悬于百丈峭壁之上的到底是什么呢?

考古专家发现,在所有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这些直径50cm左右的木材好像从岩石中张出来一样,露在外面的部分约有1m,上面是用木板铺成的走廊,此外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专家统计悬空寺共有横梁27根,这些横梁才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它们的架设也正是运用了修建古栈道的方式。

古人是怎样将横梁牢牢地插在石洞中呢?

采访:外面的祖先竟然在打悬臂梁的时候,要把悬臂梁竖着锯开,然后夹进很长的木头楔子,这样悬臂梁打进去叉开,这个梁就怎么也拔不出来了,它和岩石紧紧地铆在一起。

悬空寺之所以千年岿然不动,正如孙仪所描述的那样,是因为所有的横梁都被作过独特的处理。插入石孔的一端打上楔子,打入洞内,楔子会撑开横梁,牢牢卡在石壁上,它的作用类似今天的膨胀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就越紧。

悬空寺整个殿宇的重量达数十吨之多,单凭横梁真的能够承受负荷如此之大的悬空寺么?从外表看,悬空寺的建筑是被一些插在岩石里的悬臂木梁和数十根立柱支撑着,给人们造成了“悬而危“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悬空寺所处的地形,就会发现悬空寺并非完全地悬空,而是巧借岩石暗托,部分悬空而已。

采访:根据《恒山志》和《浑源州志》里面描写悬空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倚山做基,就岩起屋。那么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建造悬空寺,就是他利用凸出来的岩石作为殿阁的基础。

而且殿宇里有重量的塑像,都紧贴着峭壁,其重力落在了岩石上。然后我们把悬空寺的北殿做一个侧面的剖(pou)面图,就会发现北殿不禁有下悬臂梁,而且还有三根上悬臂梁。每根悬臂梁之间用一根顶梁柱撑开,这样四根悬臂梁和三根顶梁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框架结构。

那么四根悬臂梁和三根顶梁柱形成的框架结构是如何受力的呢?专家们在进一步的测试结果中又有了惊人的发现。

采访:… …

这不就是近代工程学中的预应力么?

采访:这个概念在世界上形成,也就是一百几十年的样子,但是我们的祖先在前年之前就已经采用了这种措施。

古人们自然不知道“预应力“为何物,但他们在建造悬空寺时,已经在自觉而巧妙地运用着前年以后才被近代科学总结出的原理,使四根悬臂梁预先不同程度的受力,这样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减少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的变形值,从而起到很好的平衡稳定效果。

上个世纪90年代,一场危机降临悬空寺所在的金龙口山谷。

采访:整个山上垮下来将近20立方木的石头,大大小小最后跌落在谷底,最大的一块将近五吨重。

原来这是地震引发。浑源县的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地震记录,最近40年发生了两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一次,使浑源县城1/3的房屋倒塌,造成巨大损失。而悬空寺安然无恙,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空中楼阁没有垮掉呢?

采访:大体上我们中国木结构建筑都是用榫卯(sunmao)来结合的。榫卯结构就是一根木头凸出来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头相同尺寸的凹洞里。当地震的时候,它来回晃动变形,它的变形可以扩展到很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它有很大吸收能量的能力,当外力消失时榫卯结构又能恢复原状,所以不会遭到彻底破坏。这一结构的特性证实悬空寺在历次地震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主要主要原因。

悬空寺的头顶是翠屏峰200多米高的悬崖,从侧面看,翠屏峰的立面又是一个凹进去的弧形,悬空寺所在的位置,悬空寺所在的位置恰好在翠屏峰的最凹处。

采访:洛下这么多石头来,悬空寺的整个建筑一点损失都没有,庙院里连个石头渣都没有,石头滚下来都落到峡谷里面去了。

但有一点很值得注意,由于天然的保护,山上滚落的石头确实很难砸到悬空寺,但是那些山脚下来来往往的虔诚信徒或游人们呢?他们岂不容易受到伤害。为了解决危石的隐患,古建专家们经过实地考察,提出在悬空寺所依托的翠屏峰上修一条宽1.5m,深1m的“天沟“。

采访: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截止住石头的沟,上面的石头往下滚落的时候,都落到沟里而滚不下来。

就在工人们清理乱石准备进行施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采访:检查期间就发现已经有一条沟,上面已经埋了很多石头,于是我们就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这个势头下落的路径,多项模拟的结果证明,无论这个石头大的小的只要滚下来,都不会越出这个天沟去。这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当今天的人们为古人的壮举惊叹不已时,才充分认识到悬空寺的建造,是一个设计周密,施工精确科学的系统工程,考虑之成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但悬空寺毕竟是一个木质结构的建筑,然而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磨蚀之后,居然没有任何塌落,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悬空寺究竟是如何来承受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蚀呢?

采访:悬空寺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期间曾经多次进行大规模维修,虽然现在梁架已经开裂却没有腐朽,梁柱经受了百年风雨的侵蚀而不朽,关键在于它采用了当地产的铁杉木,再加上桐油的浸泡,从而能够使它仍然屹立在现在的岩石上。

将木材经桐油浸泡之后再用于修建,这在古建中经常能见到,然而悬空寺之所以能悬于峭壁之上千年不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所处的环境。

采访:悬空寺坐落在翠屏峰的腰面上,另外他对面的恒山主峰相对于悬空寺也形成了一个腰面,那么它所在的腰面就像两个手掌捧着悬空寺,手背上面遮挡了太阳,使悬空寺日照时间比较短,紫外线的照射量也就小了,所以木构件的风化程度就慢多了。

考古专家还发现,这个峡谷有些异常,浑源河从悬空寺脚下流过,而峡谷一侧的悬空寺确实干燥异常,这个原因在哪呢?因为这个峡谷的谷底风很大,河水蒸发的水蒸气在没有到达悬空寺的位置时已经流走了,所以悬空寺是干燥的,下面有多少水蒸气,对它没有影响。

没有陪衬,没有遮挡,悬空寺独悬在空旷的悬崖峭壁上,如一条巨龙腾飞欲起,袒露出千年的雄姿。遥想当年,几根木材,几条绳索,几把凿子,居然能巧妙的利用恒山的地形山势,建造出如此宏伟的建筑,这也正应了毕加索所说的那句话,“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然而就是这样一处选址精良,建筑独特的杰出工程,在目前所见到的历史文献中,却始终找不到关于当初组建建造设计师们的描述,哪怕是一点猜想。

带着疑惑走在悬空寺脚下的唐家庄,当地的村民残存着这样的记忆。

采访:局老年人讲,悬空寺是鲁班爷路过这里修建的。

采访:当时有一个和尚,看这里常遭水灾,为了给过路的人们躲灾避难就修建了悬空寺。

历史的长河淹没了许多关于悬空寺的记忆,这些正在被解读着的谜团,日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然而悬空寺又是在中国人文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的寺院,它的重要就在于,迄今为止悬空寺是全国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道场。(中结)

诗人灵光涌动的瞬间,往往成为后世追忆的历史。“壮观“二字出自诗仙李白之手。《山西通志》《大同府志》载有。唐天宝年间,李白曾专程来到恒山。当它见到高悬于百丈悬崖之上的悬空寺时,赞不绝口,并在寺旁绝壁上挥毫写下了斗大的”壮观“二字。

昔日那座写有“壮观”的山崖因为日久风化,石刻坠入涧底。令人费解的是,“壮观”的“壮”字居然多了个点,这是为什么呢?

会不会是诗仙太白见到悬空寺后深感奇特,一时兴起多饮了几杯之后疏忽了,也许是太白感到“壮观”二字不足以表达悬空寺的神奇,特意又增加了一个点。当然这只是今人的一点点猜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大诗人,李白既然到了悬空寺,而且还书写了“壮观”二字,怎么始终没有见到有相关的诗作呢?难道他面对鬼斧神工般的悬空寺会没有创作诗篇的欲望和念头么?关于这一点,有学者认为,李白肯定在悬空寺有诗作,只不过他的诗作经离乱“十表起九”,有关悬空寺的诗作应该属于丧失之列。但在悬空寺工作了近20年的老所长孙仪却有自己的见解。

采访:李白在古代遗留下来的诗词中有这么一首诗叫《夜宿山寺》,“危楼高百丈,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们想这首诗肯定是在悬空寺写的。什么地方还有这样一座百丈高的危楼呢?

李白的这首《夜宿山寺》,从文字所营造的气势来看确实与眼前的悬空寺相当吻合,那它究竟是不是为悬空寺而作的呢?目前还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这恐怕只有诗仙太白自己才清楚。但是有一点他当时可能没有想到,这座当时已经被世人称奇叫绝的建筑,居然从他们相识的那一刻算起,在百丈峭壁上一挂又是一千两百年。

在悬空寺对面的绝壁高出,有数个石窟,这是八门寺遗址。据说在八门寺与悬空寺所在山崖的最近处,还有一座专门用于两寺之间来往通行的悬空桥梁,当地人称作云阁虹桥。

由于年代久远,八门寺,云阁虹桥由于种种原因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悬空寺独处在金龙口峡谷内直至今天。

明代济南武将房守士登悬空寺后,在寺殿最显著的石崖上挥笔留下“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这位鲁国的后代是想告诉世人,即使是建筑始祖鲁班在悬空寺面前也要甘拜下风。

然而悬空寺并不仅仅以它建筑的惊险奇巧而著称于世,奇特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格局,似乎更加重了它的神秘色彩。

采访:悬空寺的殿堂一共有18处,其中佛教占了12处,道教占了5处,还有1处就是三教殿。

位于悬空寺最高处的就是三教殿,它集儒释道三教鼻祖于一殿,充分展示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殿内正中端坐佛祖释迦牟尼,慈和安详,左边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微笑谦逊,右边是到教主老子李耳,清高豁达。

采访:全国的佛教寺院道观里面,甚至一些石窟里面,有时也肯那个有一些儒释道混杂的内容,但是像悬空寺这么典型,还是仅此一例。

据我们知道的,上世纪70年代前是道人住寺,1977年以后有时僧人住寺。证实由于悬空寺佛道混杂,三教合一,故古人又把悬空寺称之为“玄空寺”。在悬空寺山门南崖有“玄空阁”的题刻。这个“玄”字与“悬”字表明上是读音一致,实则意义大相径庭。原来的“悬”是指寺之建筑的悬空结构,而另一个“玄”则指的是道教。就连住寺的也不一致,亦僧亦道,量时而异。

采访:主要是统治阶级,都是皇帝提倡什么,什么兴盛一些。所以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时而崇佛灭儒,时而尊儒灭佛,时而又尚佛说道,直接影响着当时寺院香火的鼎盛或是沉寂。而悬空寺为何能免遭政治漩涡,给它带来的厄运呢?

采访:比单一的宗教好,在社会上没有对立面,没有矛盾,正因为有三个宗教在里面,所以悬空寺比单一宗教的寺庙香火更多。

 追溯三教历史,在我国儒释道三教早在汉代就各自形成。释迦牟尼是来在古印度的外来宗教领袖,孔子和老子都是先秦时期,公元5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学者,并不是宗教领袖,他们被神化说成是宗教的创始人,是后人塑造出来的。

采访:我们常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国,所以这三教之间,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并不冲突。

由“三教鼎力”到“三教合一”的变化实质上则是它们在相互的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过程。

采访:三教合一走到元明清这个阶段,就已经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都能够认可,而且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三教合一的实体,比如一些宗教庙宇。

按照学者们对三角鼎力到三教合一发展的普遍认识来看,全国三教合一格局真正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难道悬空寺内三教合一格局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么?

采访:金碑证实悬空寺三教合一从金代就已形成。

这块金大定18年的方形石碑,碑文约800字左右,它的存在说明,早在1178年,悬空寺已经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了。而且这块石碑原来的位置正好在三教殿内的石壁上。这又说明悬空寺三教殿在那个时候也已经存在了。它比学者们普遍认为的明清时期才普遍出现儒释道三位教主同处一室居然早了三百多年。

悬空寺所属的大同地区,地处晋冀蒙交界,内长城蜿蜒其南,外长城横卧其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许多天然关塞,作为游牧与农耕两大文化的分界岭,大同地区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地带。

采访:大同市一个少数名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是一个民族交融的地方。作为少数名族,从北方来到大同它需要接受汉文化,就是儒教,在接受儒教的同时它也接受道教,但这个时候西域来的佛教也进入了大同地区。

因此,北方信奉的佛教与南方信奉的儒教,道教在这里同时存在理所应当。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在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将三教思想和修养方法熔于一炉,首创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主张儒释道合为一用,不主一相,不拘一教。

采访:王重阳有一句话就是“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坟”。意思就是儒释道是相同的,从来就是一家。

从悬空寺内记载有三教的碑刻来看,在时间上它仅比王重阳创立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晚11年。

采访:它就比其它地方更早接受三教合一的这种意识,这样它在实体的表现过程中,当然也就能够比较早的实行。

儒释道三教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融合精神,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它们在保持各自基本立场和特质的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文化一直延续着儒释道三家共存并进的格局。

采访:那么从宗教的融合也反映出民族的融合。从被禁南北朝时期,民族是单一的,国家当时也算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走到元明清时期,我们的民族从个体发展随后走向了大一统,走向了大融合,形成现在的华夏民族。

千年前,民族融合的历史巨声里,华夏三个宗教主流文化被请进悬在空中的殿堂,共处一室和谐安详,那该是怎样的一段狂放不羁(ji),自由生动的文化胜景呢。

悬空千年的古寺,屡有夜间泛光的奇怪景象,有时在寺内,有时在寺外,然而悬空寺下并无荒坟古冢,显然不符鬼火磷光之说,然而何来亮光呢?许多类似的谜团迷茫在悬空古寺中走过千年,破解难解之间,堆积着寺院永不枯竭的魅力。

岁月如歌,经千年而难终,悬空寺俨然成了伫立于中国北方的文化道场。这里朝夕吟诵着的是关于一段瑰丽而壮阔的文明史的追思和遥想。(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