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逝去30年的妈妈修复女儿失恋的痛

(2011-04-07 15:47:21)
标签:

情感

杂谈

当相识仅仅两个月的情人不辞而别后,她开始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地寻找,寻找、、、失恋的痛楚持续了四年,最终却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找回”了已经逝去了30年的妈妈修复了失恋的创伤。
  她是一位34岁的女人,容貌秀美,身材窈窕,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体贴的老公,可爱的儿子,众多的朋友。可是她说她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面对现实。自从与她相识仅仅两个月的情人“不辞而别”后,她就开始了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四年,仍然走不出来,而且好象越来越深地走入绝望,甚至闹到了离婚的边缘,要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
  她清楚地记得那个萧瑟的秋天,当两个月的浪漫邂逅被后面两个家庭的现实逼到前台后,他们心照不宣地分手了,可令她始料不及的是,他最后的方式——不辞而别并拒绝一切联系和交流的做法一下子令她头晕目眩,象一个无助的小女孩失去了方向。她失去了理智,她向丈夫和盘“招供”,并要求离婚,然后不顾一切地飞到另一个城市去找他。令她自己困惑不解的是,她找他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和他在一起,她从一开始就没想介入他的家庭,而只是想问一问为什么他要这么绝情地“抛弃”她,一句话都不说,而最初是她先决定要离开他的。至于要求离婚也不是心甘情愿的选择,只是觉得自己的状态无法向丈夫交代,也无法对丈夫尽到做妻子的义务。她说她不想离婚的更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孩子,因为小时侯长在不健全的家庭让她感受到人格深深地受到负面影响,她不想让儿子再重蹈覆辙。这么多的矛盾令她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当她在另一个城市找到他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正式的道别,只是说“扔下三十奔四十了,怎么象个小孩子。”她失望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从此成了行尸走肉。
  当她叙述这一切的时候,虽然是四年前的往事,但她的情绪反应仍十分强烈,她那种剧烈的伤痛,甚至可以叫悲痛,与失恋的感觉不尽相同。出于职业敏感,我意识到她的情绪反应绝不是完全针对现实的。于是待她稍事平静后,我问起了她的童年,问起了她的父母,不出所料,她谈到了她的母亲在她三岁时病死,她说她对母亲已经没有记忆。真的没有记忆了吗?心理咨询师不会相信这样的话,这就是她问题的症结:一个三岁的孩子,刚刚从母亲的怀抱中分离出来试探着探索世界,她需要不断地回到母亲的身边获得安全感,然后再去向外发展,但在这个关键时刻,母亲不辞而别,从此再也不见了,没有人向她解释妈妈去了哪里,为什么要离开她,那棵幼小的心从此打下的心结,形成了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分离焦虑,这种焦虑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慢慢变淡,但它从来没有消失,它逐渐被隐藏在潜意识之下,正常情况下,它似乎被遗忘了,但一旦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遭遇,这种情绪性经验就会再次浮出水面,干扰现实的理智,这就是情感与理智冲突的根本原因。我提醒她去体验,当她不顾一切要去寻找情人的时候,那种情感与情形象不象一个三岁的孩子失去妈妈而不管不顾的茫然、无助与痛苦。她说她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她认真地陷入了思索,联想起每次要进入一种亲密关系时都会预感到要分离的恐惧,确实无法理解。最后她无言地点点头,醒悟地说,难怪我那样地矛盾,情感行为上疯狂地寻找情人,理智上又明白与他不会有结果。原来,事隔30年后,当年小女孩失去妈妈的创痛,要寻找妈妈的天然冲动又被情人的不辞而别引发了,难怪她哭得那么沉痛,象是在哀悼一位逝去的亲人,而单纯失恋的痛苦是幽雅的伤感,诗人般的惆怅,即使失魂落魄也不会那么不注意形象。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我用格式塔治疗中的“空椅”技术让她与母亲对话,她把积压在心底30多年要问妈妈“为什么要离开我”的话问了出来,她内心的孩子第一次有了释怀的感觉,她从妈妈的视角理解了妈妈的病痛与离开女儿的无奈。她第一次在妈妈去世34年后向妈妈正式告别,完成了哀伤的旅程。从此,她自身的成人部分获得了解放,她彻底放弃了要寻找情人问他“为什么要不辞而别”的愿望,她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理解了他,原谅了他,她的心慢慢地归于平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