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在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又叫登高节。古有“桓景避难”之说。九月九日民间有登高,出游踏青,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以求免灾呈祥,反映了人们消灾避难的美好愿望。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对重阳节这一民俗活动地描写。“九九重阳”,有长久之意,民间又常有在此节日里举行祭祖,敬老等活动,重阳节也和除夕,清明,孟兰盆会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祭祖与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道德规范,与我们常说的“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仁义礼智信”是最常被提及的道德规范。有爱心为“仁”,尊贤为“义”,“是非之心”为智,诚实则为“信”。而“礼”是具体践行这“四德”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荀子所说的“以文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祭祀之礼。祭天地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畏,祭先祖是为了表达对祖宗的缅怀,祭先贤是为了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古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达到疏导情绪,感化天地之目的。
重阳节这天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最能体现古人这一独特而朴素的自然道德观。在古代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还可用来表达追求人生欢乐,祈祷长寿的情感诉求。
祭祖这一传统礼制现在还在一些地方延续,保留着“秋祭”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敬老”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当代人发扬光大。展现和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充分展现和传承了祖国优秀的崇尚礼仪的传统文化。人生是一面镜子,对照人生,尊重老人,爱护老人是传统的美德。是社会的责任。让老人笑在重阳,笑在每一天。把最美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的老人!快乐,幸福,笑口常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