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快到了,人们忙着买棕叶包棕子。现在人们对端午的理解,简单的认为端午节仅仅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只是剩下吃棕子。然而,在古代对端午节有着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有很多样的庆祝礼仪和风俗。
端午节的名称很多,有端阳节,重五节,菖节,蒲节,浴兰节等。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因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又称名为“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端午节时是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也叫浴兰节。在湘南的的一些地方,在“五月初五”这天,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的一个洗礼,故也叫“端礼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门上悬挂菖蒲,艾叶来驱邪避毒,因此也叫“菖蒲节”。端午节的名称众多,体现了古人更多的寄愿。
古时端午节有饰戴艾虎的风习,认为它是驱邪辟崇之物。那是用艾叶编剪而成,佩戴与发际身畔。画额,是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以驱避毒虫。戴香包,是用五色丝线缠制或用碎布缝成,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古代人们不管佩带什么,都是为了驱邪保平安。
古代民间在端午节这天有插艾蒿,悬菖蒲和吃蒜头的习惯。在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认为这“三种武器”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这艾蒿菖蒲和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这种习俗不但体现了一种民族学的内涵,同时又表现了古人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切之心。现在如果在门上插一束艾叶,或是放一把菖蒲,也是一种卫生观念的体现。
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吃棕子之外,有些地方早餐要吃用大蒜水煮的鸡蛋,叫大蒜蛋,据说可避“五毒”。福建一代有吃煎堆,是用面粉,米粉等调成的浓糊状煎成的食物。相传古时节前下雨不止,民间认为天公穿了洞,要“补天”,而端午节这天吃了“煎堆”后雨就停了,以为把天补好了,这个食俗就传了下来。另外在江汉平原在端午节必吃黄鳝。因为这时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虽然古代的端午节韵藏有那么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不一样的礼仪和风俗。但我还是怀念我小时候在贵州每年过的端午节。每当端午节前,妈妈都要包很多棕子,那里包棕子是用竹叶包。端午节早上,妈妈把煮好的棕子,鸭蛋和大蒜,让我们吃。大蒜是新的,煮熟了很好吃,每人都要吃一头。妈妈说吃了大蒜夏天就不会得病。吃完早饭我和小伙伴们都急忙拿着不少的棕子和鸭蛋,跑到舞阳河边,等待龙舟划来。当看见那五颜六色的龙舟在碧泼荡漾的河面上,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时,我们就大喊着把手里的棕子和鸭蛋往舟边水里扔去。河面上热闹极了,欢笑声,锣鼓声,口令声,划浆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伟的乐曲,乐曲里飘扬着浓厚的端午节的气氛。故乡的端午节啊!给我留下了多少喜悦和欢乐!端午棕飘香,龙舟响当当,这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地道的故乡情。看!今天棕子的香气又让人们的味蕾绽放,但端午节的味道却让人在初夏之夜变得是那么怀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