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那天在河南驻马店一家景区大门口,出现了很别致的“一景”。就是只要在景区大门口处给父母磕个头,全家就可以得到免票进入景区。据相关统计,截至到当日下午6时,就有97家,450多人给长辈磕头,获得了免票。
看后我不禁暗暗发笑,这种在景区门口“磕头”,是尽孝还是为了省那点钱,我看后者为多,是一种物质刺激。也许当初将跪谢长辈与免票挂钩,不乏善意初衷。但“磕头免票”的举措,总归是应景之作。也为此带来了的质疑:是劝人行孝,还是曲线营销?
亲情互动需要发自内心,而不是外力所能强求的。可当“免票”的物质激励,对日常式的情感交流形成瞬时性冲击,它带来的不是感动,而是别扭。对长辈跪地磕头,若是情之所至,也是很温情的表现。如果是为了“免票”“意思一下”,那就很难说是真情的流露,更像是即兴的“道德表演”。
我们知道,孝德无价,孝性天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作为一种亲人间的感情相助相携方式,它不是以外力和金钱所导至。尽孝没有固定摸式,也没有绝对标准。但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孝行。孝在行动,无论心里怎么充满了孝的愿望,但不行动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磕头也并非行孝的必要内容,多数时候,孝是私域中微妙亲情表达,是一家人的情感涵养,不一定要把它拉到公共“舞台”上去表演。孝是尊重,是“乐其心,不违其志”,那就是大孝了。孝不是施舍,是让老年人快乐,也是用金钱买不来的,那是情感的融和交感。如果是为了免票进入景区,给父母磕个头,就是敬了孝道,就是孝子,那不是太可笑了吗?也是对“敬孝”的亵渎。
景区在“磕头”上做文章,将“磕头”做为免票的“敲门砖”是对干涸孝道的润滋,还是拔苗助长?如果是为唤回孝道,有为何只是一日游?景区在“磕头”上做的这个文章,显然有点小家子气。景区优惠面向的“局部性”与其公共性,很不协调,也背离了公众的普惠期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