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趣味历史杂谈 |
读史系列(一O五)
经过巨鹿之战以后,秦王朝军队里的台柱子章邯也终于投降了。这时的项羽理直气壮地直奔关中而来。待他到了函谷关,才发现已经晚了——刘邦不仅平定了关中,还安排人等把守各路关卡,这使得项羽大不高兴。
项羽觉得,打败秦军主要是我的功劳,就连各路人马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现如今,你刘邦却鸠占鹊巢,太可气了。尽管当初我们有过“先入关者为关中王”的约定,但那楚怀王算什么东西?他不过是寄宿在人家屋檐上的一个麻雀而已,这个约定岂能算数?
项羽大怒,认为不能忍下这口气,于是一举攻下了关隘。当时两军实力相差悬殊,项羽兵力远远超过刘邦。项羽决定次日给刘邦以狠狠打击,坚决拿下刘部。在真杀实砍中,又不失暗流涌动、勾心斗角,而且人与人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种危急且微妙的情况下,一场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便开始了。
一、鸿门宴前,关起门来喝酒。人越少越好,有事好说话,更容易拉上关系,互相成为“自己”的人。刘邦部的张良,是个极具智慧、眼光独到、有情有义、忠诚主子的形势分析专家。他和项羽部的项伯关系相当好,并对项伯有救命之恩。而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叔,很重情义,品德不错,就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政治立场不坚定。
项羽想要攻打刘邦,当然项伯是知道内情的了。他为了报恩,便忘记了自己的阶级立场,马不停蹄地去把这事儿告诉张良,让他赶快躲一躲,以免遭到杀身之祸。而张良呐,是刘邦的人,一直跟随刘邦左右,他自然不想丢下主子自己逃生。他把实情告诉刘邦以后,刘邦深知敌不过项羽。于是就让张良牵线,将项伯介绍给他,“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在酒桌上融洽关系。a)、“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互相之间没有关系的两个人,客客气气,以礼相待,但各怀心事。b)、因有前嫌,才要通过媒介“酒”来打圆场。刘邦还不停地解释入关称王纯属误会,自己怎么能背弃、不忠诚项王呢?人有见面之情,何况遇到一个如此诚恳、尊敬自己的人呢?c)、结网,关系更上一层楼。两人越谈越“投缘”,最后,竟拉成了儿女亲家,以后办事不就容易多了?d)、酒桌上,以利益为出发点的“朋友”的话语,如果你当真了,那也许你就真的被套了。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话,心里踏实地“复夜去”,并“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瞧瞧,酒桌上的学问,你不忽悠人,就可能被人忽悠了。项伯遇到刘邦,三杯两盏下肚,关系就“非同一般”了,刘邦不仅忽悠了项伯,同时也忽悠了项羽,且看下文。
二、真正的鸿门宴开始了,各种角色闪亮登场。宴会由楚霸王项羽做东“项王、项伯东向坐”。项羽,过于自负,性格直率,勇大于谋,冲动易怒,但优柔寡断。由范增作陪“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这个人可以说是深藏不漏的老狐狸。前去赴宴的人有刘邦及陪同人员张良,保镖樊哙等四人,卫兵百余人。刘邦,社会阅历丰富,能上能下,能说会道,善于变通;樊哙,与刘邦是连襟。他跟随刘邦多年,忠于主子,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酒宴上。a)、以前的过往就让它过去,一切从现在(喝酒)开始,但又暗藏杀机,看眼色行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寒暄客套,先干为敬,往往是酒席上一贯的行为方式。但各方都试图将对手“朋友”灌醉扳倒为快。
b)、项羽被刘邦的道歉和酒场上“亲切”的氛围感染了,当然也是之前间接地相信了刘邦的话。对范增的示意,毫不理会。喝酒的时候,有精明者,也有一些愚饮者,他们不看头势,与其关系近的人,用体态语阻拦都拦不住,这种人极容易喝醉,因为他们讲义气,该出口时就出口,绝不含糊。
c)、对于项羽的态度,范增终于坐不住了“范增起,出,召项庄”。所以,又一角儿出场。现在的酒场上也常常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所不同的是,招来一个新的、喝酒很猛的人,大家便一齐对付晚到的那一个——罚酒。但晚来的人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当然有备而来,他先发制人——敬酒“庄则入为寿”。先来的总是敌不过晚到的,因为晚到的人还滴酒未沾。
d)、项庄舞剑“助兴”。项庄来的目的并非饮酒,也并非真的助兴,而是想刺杀刘邦。这一段,在当今有一定目的的酒场也是很常见的,大家聚到一起,喝到酒意正浓时,出个小节目,来个才艺展示,或高歌一曲,或玩笑一下,也不乏敷衍鼓掌者,有人便趁机给自己或他人的酒做点小动作——酒杯之中或多、或少、或水、或一干二净。
e)、“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庄开始出招了,哪知,坐在项羽一边的刘邦的亲家,项伯不干了。常言道:“是亲三分向。”在名利场的酒桌上,其中有一定关系的人是暗中互相偏向的,以共同对付他人,无论是敬酒还是干杯,有关系的两个人是不会互相较劲的。
f)、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这个樊哙就是现实生活中为上司挡酒的人。上司不能喝醉,下属必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酒自己吞下,哪怕它是毒药。
g)、“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酒无好酒,宴无好宴,刘邦看情况不妙,他叫着保镖还是“扯”吧。在众人喝酒的喧闹声中,一些传说中有酒漏的人,经常是以“方便一下”为借口出去卸酒,或逃脱等等。
三、刘邦逃脱了,自然项羽以后就会抹脖子了。这真是,不是西方醉,就是东方醉,扳倒哪位算哪位。《鸿门宴》里学问多,“酒”的内容一大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