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杂谈 |
读史随笔(九十九)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著有闻名海内外的《道德经》,其中社会哲理博大精深。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是古代的博士后。笔者之所以如此妄言是有诸多事实依据的。
老子从小就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不像其他小孩那样贪玩耍,反而很喜欢缠着家将给他讲述有关国家兴衰、战争的成败、祭祀与占卜、星象观测等包罗万象的故事。每次他都听得入了神儿,还时不时地发问,但后来,他所问的问题越来越深奥,大家已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了。
接受完善的专科教育。老子一天天长大,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他的母亲也像大多数母亲一样,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家教。他母亲听说有一个在礼乐领域有专门研究的人,十分有才,便把他请来做老子的家庭教师,这个人就是商容。商老先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礼仪,无不通晓。更重要的是老先生教学,并非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有问有答,有启有发,有疏有导,所以深受老子全家的敬重。
很快,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商老先生来向老子的母亲辞行。老夫人不明白怎么回事,为何要走呢?是哪般礼数不周怠慢了先生,还是老子……?先生说:“我之所以辞行,不是因为您家照顾不周,也不是我教学半途而废,更不是孩子不努力刻苦。实在是因为我的学识有限,而孩子的求知欲无限,我已经没有能力教他再多的知识了。夫人若想把他培养成栋梁之才,就必须送他继续深造啊!在周的都城,我有一个师兄,专门教授天文、地理、人伦等多方面的课程,很博学。并且,他心胸旷达,爱惜人才。他本着‘先教做人,后学做事’的教学原则,赢得了学子们的好评。我先前已向他提及过李耳,他早想见见这个孩子了。”
母子二人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拜谢商老先生的举荐之恩。就这样,老子被保送到周的都城继续专升本的深造。
老子到了周都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老师那里报到。当然了,他与这位老师有社会关系,只要拜见完了老师,就算是顺利入学了吧。
当时中国的高等的大学学府就是太学了。在那个时候,给大学里上课的教授叫做博士。待学生毕业考试合格后,当然就被录用为公务员了。太学的主要课程有人文、天文、伦理、《诗》、《书》、《易》、《礼》、《乐》等最为经典的教材无所不阅,文物、史书等无所不习。如果没有什么学习基础的学生,一般要在里边学习八年才能毕业呢。因为之前老子已经学过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他的毕业时间就会早于别人了。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老子的学识大有进步。也可以这样讲,依他的学习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已经达到获得博士学位的程度了。老师认为,目前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更高、更远的要求了。所以,毕业以后他的导师就推荐做了图书馆的馆长,因为那儿的各种档案资料都非常齐全,除了可以学习、查阅以外,还能进行研究、著书立说等方面的工作。
进了图书馆以后,老子如鱼得水。他博览天下藏书,探寻礼乐的发源,认真理解、体会、钻研道德的真正内涵。很快,他便有了不小的名气,成为当时的名人。
他是真正的博士后。老子虽饱读群书,但不墨守成规。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创新,他终于写出了上、下两篇的不朽之作《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徳不失德,是以无德。”正是其中之精髓。老子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博学,而且还在于他辩证地看待和解读社会。
因此,笔者以为,春秋巨人老子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