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国家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连连出台,诸多的补贴、合作医疗、养老金的发放也逐一落实到群众手中,甚至连学生的贫困生补助款也涨到了六百多元(半年)。这是令人兴奋的好事。但是,兴奋之余,笔者不禁要问,究竟贫困生有多贫困呢?
笔者不知道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怎样的。但就平原地区的农村家庭而言,除了生活极其困难的单亲或是残障家庭外,一般一对三十多岁的年轻夫妇养育一或两个孩子,种着几亩肥美的责任田,不交公粮,而且领着农业补贴,再加上平日给私人企业打工,工资比真正的上班族还要高,生活肯定是不成问题的,或者说是比较优裕的。
国家之所以称之为“贫困款”,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家庭特别贫困,又难以完成学业的孩子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但是问题就出在这,由于国家发放的贫困款较多,而真正贫困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出现了好多评选“贫困生”,优秀“贫困生”,后门“贫困生”,人情“贫困生”,挣钱的“贫困生”等五花八门的“贫困生”,而且是连续几年都不能“脱贫”,说白了就是好多学生都成了“贫困生”专业户。
这是存在于中小学校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a)、评选。为了不偏不倚,各班的贫困生指标往往平均使用,每个班级所分名额大致是均等的。由于班里学生的家庭条件大致相同,有的班就会别出心裁的进行评选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最后拍板的人当然就是谁的班级谁做主了。
b)、优秀。无论是评选之前,还是写申请之前,开会时要特别强调,贫困生指标不能浪费,必须给了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会为学校争光。其他的学生觉得自己学习成绩平平,无所谓,反正家里也不差钱。
c)、后门。自己的孩子无论学习好与差,钱又不扎手,自然是越多越好。钱是国家的,不花白不花,不然平时也必须给孩子零花钱。现在好了,国家给钱,那就从“后”边进去,孩子还能补贴一点小钱,何乐而不为呢?
d)、人情。到了贫困款即将下乡的时候,于是乎七大姑八大姨、亲戚邻居难兄难弟的,一齐找上门来,打电话的、捎口信的、专程拜访的,好不忙碌,给谁不是给,做个顺水人情,你好,我好,大家好。
e)、挣钱。每天不好好学习,大错常犯,小错不断的问题生,别看咱形象不咋地,却比老师还牛。发放贫困款,老师也只是“过路”财神,咱就不一样了,可以大摇大摆地把钱取走,老师还不是干瞪眼?
贫困款发放时,一定要有学生家长的签字,你就瞧家长们那个神气劲儿,他们像走马灯似的,又像开玩笑似地、那么贫气地开着宝马、大奔来直奔“钱”方。
这些“贫困生”呢,把钱花在哪?他们消费在了比吃、比喝、比穿戴上。更有甚者,有不少的学生把吃不完的零食毫不“吝啬”地随意丢掉,如弃草芥。因为他们知道钱来的很容易。
有多少人是真正贫困的,又有多少人是总也甩不掉的“贫困”专业户?有关部门恐怕不清楚吧?一对一的帮扶,难道只流于形式吗?国家真的很富裕了吗?难道我国所有贫困生的生活水平都停只留在了一个标准线上?
笔者真的不懂这些五花八门的“贫困生”何时才能摆脱“贫困”,他们到底有多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