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杂谈一家之言 |
读史随笔(八十四)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帮助楚王处理外交事务,而且工作态度端正,做事认真、执着。由于后来国君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谗言,致使屈原被流放,最后自杀。
咱们还是先深入的了解一下屈原的个人情况吧。屈原名平,贵族出身,与楚王是本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口才出众,善于作诗、写文章。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公务员,经常接待外国使臣,参与、起草楚国内部的政事、文件等机密事务。可以说他是个知识型的人才,深得国君的信任。
根据以上情况来看,屈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资历,以及他多年在外交界的影响,谋得第二、第三职业,捞点儿外快。既能增加人脉,又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比当公务员还要高的多。他口才好,在各诸侯中,只要动一动嘴皮子为某个人出个点子,搞不好把哪位贵族富豪再忽悠晕了,那就不是按小时收费了,轻而易举地得个红包,又岂止换得一座别墅?
人家张仪在游说楚国的时候,不就得到了楚王赏赐的大量财物吗?呵呵,甚至连老楚家的相印都给抱走了。你屈原为何抱着一个濒临倒闭的破烂公司不放手?你一不是企业主,二没有强大的后盾支撑着,仅凭草根们支持,那叫精神帮助,起不到什么作用。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孤掌难鸣啊!
有那么一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老屈这人就是个死心眼儿,不让小人算计才怪呢。你再瞧瞧人家张仪,管他老魏家,还是老秦家,只要吃香喝辣就成。一方面吃着老秦家的空饷,另一方面公、私兼办,说白了是为自己做事儿,到处拉拉关系,既能挣的外快,又能广交朋友。如果屈原也那样的话,以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为首的佞臣还敢拿你怎么滴?也许敬畏你还来不及呢,你比他高一点,那叫羡慕嫉妒恨,你比他高一截,他会向你点头哈腰,这叫生存﹢生活≥高质量的权势。
但是,屈原在穷困潦倒、艰难的流放生活中,还那么不“清醒”地清醒地睁大双眼,傻儿巴叽地宁可选择投江自尽,也不学张仪走穴当小资,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出身及严格的家庭教育决定了他倔强的性格。屈原出身豪门,从小接受的是贵族教育,又是楚王的本家,一切以家族的利益为重。王,在他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忠心就是做臣下的本分。张仪则不同,他虽是魏国人,但贫穷困苦的生活,教会了他首先要能够生存,其次才是生活,所以在不断地摸索中他学会了圆滑。这是屈原所不具备的,也学不来的。
二、做人的原则问题。屈原是不吃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的人。即使众人都醉了,他也不偷吃半点儿羹,原则性极强。讲得通俗一点,有很多时候是在和自己较劲。张仪呢,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二十八,见食不餐者呆也,他很现实,谁家的钱挣不得?只要高薪、高位、高待遇,为谁打工都一样。这也是屈原弄不明白,做不来的。
三、怀揣着一颗红心,做着两手准备——a,被穿着小鞋儿走路。b,随时都有被调往边远地区,“享受”降职、降薪的可能。但是,我心依旧,丁是丁,卯是卯,逆流而上,哪怕是上司,你做错了,也绝不让步。张仪则会从中周旋,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后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在城府里偷藏着很深的心,“君子报仇还怕等上它十年八载?楚国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既然楚国的二把手曾经为丢玉的事儿,鞭打了我,我以后就会偷你们的城池了。”果不其然,自从张仪在秦国任职以来,把老楚家玩得是团团转。屈原是只要自己的国家好就好,旁逸斜出的事儿,他做不来,更何况是走穴的事儿了。
四、言必信,行必果。信念坚定,始终如一的守候在故国,不因别人的思想而左右自己的行为,宁可埋在鱼肚子里,也不与奸臣一起践踏自己的国家。张仪是进修的诡辩专业,可以言而无信地把六百里变为六里。这就是差别,违心的事,屈原做不成,自然他也走不成那个到处坑蒙拐骗的穴了。
五、屈原有一颗博爱的心。他被调到基层以后,目睹了底层百姓的疾苦,对他们深表同情,与之同欢乐,共患难,岂有其他的“非分”之想?张仪就不一样了,他把日程排得满满的,每到一处都用同一种谎话,编织着不同的未来,好去秦王那交差,然后再获取更大的利益。把私欲建立在众人的痛苦之上,这是屈原所不能及的。
屈原若能轮回转世,也不一定学张仪走穴当小资,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正值、一心为公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