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杂谈 |
读史随笔(六十八)
不同的时期,我们赋予了“文盲”不同的概念。时代在飞速地发展、进步,社会对人们的素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当今社会,不懂电脑、不懂如何与人交流、不懂得文明管理等等,可以定义为新型的文盲。如果在以前或是古代,不会读书识字的人,我们才称其为文盲。后赵皇帝石勒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但他却非常重视教育,使后赵时期汉文化得到了良好、平稳的发展。
后赵皇帝石勒,羯族,出身卑微,从小就在外面闯荡,过早地进入社会,没有受过传统的文化教育,目不识丁。他精通骑射,胆略超群。这个人还具备的优点就是不好大喜功,不奢侈浪费,而且对自己的地位和功绩也很有自知之明。建立后赵以后,他删定律令,给百姓减租,不准官兵欺侮“衣冠华族”,并在其身边汉人的帮助下,比较完整地接触、了解、认识了汉文化。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崇文敬教的精神确实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一、开办学校。石勒十分提倡儒家的经学,他在国内建立了一所太学,十多所小学,让自己部下将领的子弟带头进校读书学习。仅开办学堂这一点,就说明了石勒具备普及文化教育的头脑,以及前卫的教育思想。虽然当时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千多年以前,对于一个文盲来说,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啊!
二.严令不许杀死读书人。他命令属下,凡是捉到的读书人,都不许杀死,一定要交给他亲自处理。在石勒的世界观里,崇敬和敬畏文化,做个有见地的文明皇帝或许是后赵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那个时候,他曾严禁部下提起两个字——“胡”与“羯”,也可以说是“国讳”吧。
曾有一次,汉族官员樊坦进宫朝见皇帝,穿得衣衫褴褛,石勒吃惊地问他:“你穷的连衣服都买不起了吗?”这时的樊坦已经忘了禁令,他悲催地回答道:“咳,刚刚有一帮羯寇,把我的全部家当都给抢走了,哪怕是一件衣服也没留下呀!”石勒听了笑着说:“羯贼这样乱抢东西,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替他们赔偿你了吧!”这时候樊坦才意识到自己犯了禁令,吓得他浑身发抖,急忙谢罪。石勒却依然笑着说:“我这个禁令不针对你们这些老书生,我不怪你们。”说完,他果真给了樊坦一些衣服,钱财与一辆车、马。作为上司,不因所谓的一言九鼎而而毁掉一个文人的前程,他很了不起,这是尊重知识,尊重、保护人才的体现。
三、建立了考试制度。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石勒还在国内,实行了考试制度。而且,他还亲自到太学、各小学去考试学生,按照成绩的高低给予奖励。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经学当做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考试,以作为测评九品的标准。倘若,石勒生活在如今的话,那说不定他已经成为教研所的出题专家了呢。
四、实行推荐保送制度。如果各地发现饱学之士,可向上峰保送。但有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并非所有被推荐的人都予以重用。为了防止下边的当权者作弊,大凡各地保送上来的人,都必须经过专门负责人的严格审定、测评,经过对被保举人的考察,完全合格之后,才能够招录为公务员。石勒这种对教育认真、负责的态度,说明他非常重视教育。
另外,石勒本人也非常渴望、探求知识。由于他不识字,因此经常找来一些读书人把书上的东西讲给他听。他边听边思考,而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他让人给他读《汉书》,当听到汉高祖封六国贵族后代的时候,便说:“咳,刘邦采取这样错误的做法,还怎么能得天下呢?”读书的人立刻给他解释说,后来由于张良的劝阻,汉高祖并没有这样做。石勒这才点头称是:“这就对了嘛!”
后赵主石勒是个典型的没知识、没文化的草根皇帝,但他的教育意识和眼光却是很独特的。他不愧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骄傲和教育智慧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