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杂谈 |
感谢蓟运河畔将小文成功推至草根首页
战国时期的齐国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仅没有削弱国家的实力,而且还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在齐泯王三十六年的时候,它已成为一个和秦国并驾齐驱的泱泱大国。当然,齐泯王也和秦王一样有称霸诸侯的野心——齐泯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
但是,时隔不久,齐泯王就又悄无声息地取消了自己的帝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个称号使他不舒服,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齐泯王,田氏,名地,谥泯。泯王十二年,齐国进攻魏国,二十三年,与秦军联合作战,在重丘打败楚军。二十四年,秦国把泾阳君送到齐国作人质。当然,齐国也不想把秦国人得罪的太深,便客气地好好招待泾阳君。一年以后,齐国就又把泾阳君送回了秦国。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联合进攻秦国,打到了函谷关,并在那里驻军。过了两年,秦国把河外地区割给了韩讲和,这三个国家才撤走了驻军,二十九年,齐帮赵国灭了中山国。
齐国的根基越来越稳固,再加上地广人多,也就越发的霸道起来。在其他诸侯国面前,俨然就是大哥大的派头。而此时的秦国也不简单,除了名声不太好以外,其他哪方面也都不含糊。这两国的君王谁都想当天子,但两家又势均力敌,怎么办呢?还是秦昭王老道的多,他心想,现在咱就来个平分秋色,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暂且先给你个甜枣尝尝。
就这样,二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称帝的梦想。虽然整天高高在上,藐视众生,可泯王的心里总不太踏实,好像有什么不放心的事似的。说来也巧,就在这个时候,苏代从燕国来到了齐国,并拜见了齐王。齐王说:“咳,先生您是个睿智之人,恰好我有个问题要向您请教。您看看,秦国人给我送来了这么一个帝号,您说我该如何是好呢?”
齐泯王很会说话,他嘴上不承认自己愿意当天子,把责任一股脑都推到了秦昭王身上,又给眼前这个谋士来了一个投石问路的招数。因为泯王知道苏代的IQ很高,况且又经常出国,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他肯定对自己称帝这件事有独到的看法,或是听说了些什么。
苏代是听话听音儿呀,他明白泯王在帝号这件事情上,是想看诸侯之间有什么反应,便说:“呵呵,大王您这个问题提得太突然了,我都来不及准备呢。不过我的最初想法是,您还不要急于称帝的好哇,笼络民心才是上策,那样诸侯就不会敌视您了。”
他算是找对人了,苏代也劝他不要过早称帝,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泯王听完他的话,越想越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取消了帝号,重新称王。
齐王就这么容易就被说服吗?苏代的话固然起作用不小,但关键是泯王也不是白痴,他对称帝之事并不是有十分的把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有退下来的思想准备的。因此,使他心甘情愿放弃做皇帝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苏代的建议有一部分代表了各诸侯对泯王的看法。听了苏代的一番话,泯王想:原来我当天子,各诸侯都眼红啊,打了这么多年的仗,看来他们还是不服,嫉妒我。如果我再支撑下去的话,恐怕到那时就不好收场了。听人劝,吃饱饭,我何必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让所有的人都仇视我全盘皆输呢?
二、时机尚未成熟,观察各诸侯对秦昭王称帝反应。泯王知道,有道是“枪打出头的鸟”,虽然齐、秦都很强大,可各国平起平坐这么多年,齐王突然称帝,大家从心理上还不能接受。再说了,谁不怕更狠、出尔反尔的主呀?在这方面自然是秦国要略占优势。称帝期间诸侯国为了讨好秦国,就会联合起来对付齐国,齐国确实还不具备吞并天下的实力。时下不如先撤掉帝号,观察各国对秦的反应。倘若很平静的话,再称帝也不迟。
三、保存实力,兼并其他诸侯国。放弃了帝号,就等于放弃了诸侯们的戒备心理。趁着他们不警惕齐国的情况下,积聚能量,再去消灭比较弱小的敌人,逐步地扩大地盘,当有了一定的实力以后,那些不服的人,也会乖乖就范。眼下,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四、秦有不讲信用的劣根,必须早作打算。众所周知,秦国人最难对付,别看现在和齐国称兄道弟的各论东、西,一山岂能容二虎?待秦国没和齐反目之前,还是先联合其他诸侯为好,说不定大家认为齐国不贪念帝位,矛头就一致对秦了呢。这样一来,在大家面前既有面子,又有威信。
后来,秦国听说齐王放弃了帝号,很快昭王也取消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