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买卖
(2010-11-14 06:51:58)
标签:
杂谈 |
常言说,有买什么的,就有卖什么的;有卖什么的,同样就有买什么的。二者相辅相承,既对立,又统一。买卖,自从奴隶社会就有了。它体现在以物物交换之上。后来,发展为货币交换。可到了清朝时候,还盛行一种叫“买缺儿”的交换方式,即买官、卖官。当然喽,货换货两头乐。于是乎,乐于官道的人,便向高爵厚禄之人做起买卖交易,或是投其所好送古董、美女,或是直接送银子,不惜重金,急于高价“买缺儿”。那么怀揣着:缺儿“的人,有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一拍即合。至于买“缺儿”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如何,那就看他的造化了。悲哀的是,在我们不仅传承了古代文明的同时,还滋生了一些投机之人,他们接过了前辈“买缺儿”的接力棒,不做务实之事,专攻升官之道;不强化自身素质,专搞阿谀奉承,践踏贤能之够当。更有甚者,在学生身上打主意——即所谓的“借学生”。为了追求升学率,他们不把精力花在管理学校、提高业务水平、控辍保学上,而是“聪明”的为了顾全“大局”,“买”学生。500元钱20个学生,卖方“首脑”白白得去500元钱,既卖出了自己以超员的“额外”的差生,又少了累赘,升学率更高了;而买方“首脑”得到的却是救命的“保胎丸儿”,既“控制”了流失率,又多了个参评的百分点,既得到了名誉,自己又不损失什么财产,吃“劳保”吗!国家财政拨款,真乃四全齐美。想来,买卖双方的目的也并非不一样,那就是“私利”或叫“私欲”。他们是为了不同的目标、各自的利益,而达成了共识,并结成了联盟。然而,当上峰让其汇报学校学生数的时候,作为一校之“首”却张口结舌,不知所云地问自己的员工,可谓贻笑大方。我看,这样的人,他们最好的位置应是皮毛交易市场,而不是学校这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