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动作看大智若愚
(2012-05-28 19:02:35)
标签:
反应瞬间掉落迟钝迅速杂谈 |
分类: 散文杂文 |
大智若愚这句话其实不怎么需要解释,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很正确。不过因为生活中一些小事,让我这真愚的人对这四个字明白的更加细致了,所以呢,不妨说说。
举个例子吧,就从一个动作说起。
情景:一个物体,不小心碰了一下,即将掉落。不同的人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反应呢?我想,大概三种。
第一种,较迟钝反应者。眼看着物体要掉地上了,脑子才刚刚开始出现反应,或者,已经反应过了,但是动作跟不上,不够快。如果这个物体是个玻璃杯,结果就是,直瞪瞪的看着它:啪!碎了。
这样的人我见过一位。是一个男同志(暂称之为“小X”)。在小X身上经常发生这种反应失灵的事情。比如:他骑摩托车载着同事去上班。公路足够宽,车辆足够少。骑着骑着,小X发现前方路中央有一块砖头,随即大惊,嘴里喊着:啊呀,砖头!砖头!然后手握车把,“嗖”一下直冲过去,“冈噔冈噔”两声,摩托车前轱辘后轱辘无一例外的命中砖头,轧过去了。气的后面坐的同事直眉瞪眼----你看见了为啥还不躲开?!
还有一次。小X下班,也是骑着摩托。单位大门离小X部门较远,所以他一般都是骑着摩托出大门,单位大门一般也是两扇门都敞开着的。偏这一次,不知被谁关上了。小X骑着摩托从不远处看见门关着,还是大惊,还是大叫:靠!门关着呢,靠!谁关的?!然后, “咣当”一声,撞门上了。其实,如果及时刹车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小X,偏偏选择让腿上涂红药水,让摩托车送去修理,让单位大门掉一块漆的方式来告诉那个关门的人:这门关的不是时候!木有办法。
来说第二种吧,一般反应者。
一般人看到物体被碰落了,第一反应就是伸手去接。这样,玻璃杯就不会碎掉,鸡蛋也不会拍在地上。但是,掉落的物体不见得就是杯子或者鸡蛋。如果是一碗热粥,是一枚小刀……呃,如之奈何?
确实,有很多人手刚伸出去立马又缩回来,因为及时发现这个东西不能接,于是手没伤到。如果第二个反应稍慢点,可就有后果了。不过,在第一时间内把手伸在了不该接的东西之下的人,不管缩回来的及时不及时,都属于一般反应者。
那么不一般的呢?就是第三种。
一个物体碰落了,就在这一瞬间。第一反应:伸手去接。第二反应:是不是可以接?有无危险?用不用接?第三反应(作出判断):接,或者不接。
是空杯子,伸手接住;生鸡蛋,伸手接住。
是热粥,躲开;是刀子,躲开。
是不易碎品,如牙膏、橡皮之类。任由它落,只要下面无啥怕砸的东西就行,无需着急失火的做出反应。
所以,一件物品将掉落时,恰恰这件物品又是牙膏橡皮之类,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的反应看似一样,实则不然。
想起一个斗鸡的故事。
某公子欲花大价求一斗鸡,此鸡号称“鸡王”。却任由群鸡攻之而不动。观其神态,呆若木鸡。公子心下暗忖,犹豫不决。有行家告知,鸡王非呆,乃是大勇。不屑与一般斗鸡较量,非遇对手不肯相争。公子欣然。日后得遇强敌,“木鸡”果然狠勇不凡。----这也是个老故事了。
如果不遇“强敌”不遭大事而又不细观察,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岂不都是“愚人”了?但是细察确有不同:观其眼神。第一种人未做出任何动作,是因为来不及,所以即便不似小X似的嘴里大叫,眼神也是慌乱紧张的。而第三种,一切了然于胸,瞬间已有所判断。眼神当然平静淡定不慌不忙,不反应是因为无需反应或者不该有所反应。
由此及它,从来乱嚷嚷的人都很少能成大事,真正成事者,看似不声不响,却是成竹在胸,该出手时就出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