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玄龙寺
杨东鲁
倘若想找个清净的地方,就去玄龙寺。
秋天是个清净的季节,没有春日的惊雷阵阵,没有夏日的炙阳燥燥,也没有冬日的狂风呼呼,除了无语的果实,就是色渐浓的秋叶。
人之秋也,已觉生命的嫩寒,便偏爱秋天,便尤喜清净。于是乎,玄龙寺便成了我常往的地方。
秋日的傍晚,我携三五友人复往玄龙寺。
玄龙寺位于松滋城西北面。出城往木天河方向,大约五公里左右路程。
许是考探人的虔诚之意吧,大凡清净之地路多险阻,至玄龙寺也一样。
快到以农家饭闻名荆楚的木天河小集镇了,向右望去,玄龙寺便跃入眼帘。
见到公路边一块玄龙寺的指示牌,车向右拐,便经过木天河。好险哪!河上的桥面宽仅盈车,没有栏杆。我睁大眼睛,车上的人全闭上了眼睛。我小心翼翼、翼翼小心地往前开,直觉得双腿打颤。全车人个个心跳加快,脸色变红,待过得桥来,方才舒了一口冷气。
过了桥,依然路窄、弯急。但山道两旁的香樟树冠已相连,小车穿行其间,便觉进入了清净的境界。再转一急弯,爬一陡坡,便进入了玄龙寺。
玄龙寺好一方清净之地呀!紫薇花、秋菊花在静静地开放,硕大红润的石榴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没有半点的炫耀,高大的雪松、参天的古柏静立无声,名贵的香樟、桂树、菩提树映衬出玄龙寺的不凡。虽是秋天,地上没有一个叶片,更不说纸屑、尘土。整座寺院内除了舒缓悠畅的诵经声,再别无杂音。好像在佛土之上,各种飞鸟也停止了鸣叫。
文化,是一座寺庙的底蕴。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孕育出什么样的环境特色。单从玄龙寺的楹联就可看出,它是在追求一种清净的境界。
兹抄录几副玄龙寺的楹联吧——
东楼: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山水之间有清契,
林亭以外无世情。
念泯则相相离相,
达真乃心心印心。
念佛堂:
念诵持恒开智慧,
修行不懈沐恩波。
大雄宝殿:
入不二法门永超尘劫,
愿大千世界共证菩提。
每一副楹联都是启迪人生的佛坛格言。细细品读这些充满哲理的联语,随即产生某种顿悟,心境自然也清净与超脱了许多。
寺庙的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玄龙寺的建筑不像其它寺庙呈阶梯状,念佛堂、藏经楼、大雄宝殿、东楼、西楼呈平行状一字摆开,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这样,就不显得那么压抑与臃肿,从某种意义上增添了清净的氛围。我真佩服方家的智慧!
凡清净之地都不乏吉祥景象。龙眼井就是玄龙寺的祥象之一。从东楼进入玄龙寺,第一眼便可见到龙眼井。井亭相依,四围花草簇拥。井水清冽平静。井中的横木上,几只金龟静静地栖憩,更增添了玄龙寺的吉祥意蕴。据说,此井无论天干雨霪,四季不浑不浊,不涨不落。玄龙寺立于山头,井水何以为源,何以四时水位不偏,简直是个谜!真乃清净有井,井添清净啊!
来到玄龙寺,恨不曾为僧。好风景啊!举目东视,木天河绕寺而过,汇入松江;平原视野,一览无余。南望,松滋城景尽收眼底,一派祥荣。北眺,滚滚长江烟波浩淼,滔滔东去。翘首西方,群山绵延,直至天涯。此地此景,真令人荡气舒怀!要淋漓尽致地描绘玄龙寺的壮观景象,我自觉笔锋乏力,还是借用玄龙寺的楹联来增色吧。“天外楼台山外寺,云边钟鼓月边僧”;“山间秋云留远寺,洞僻明月照深林”;“寺门高开洞庭远,苍云半入云涛堆”。这,便是玄龙寺。
玄龙寺,稀世风水宝地!粤皖豫赣、浙湘鄂川,香客慕名而来。有香客告诉我,他们是浙江人氏,每年都要专程前来玄龙寺敬香。为什么?因为他们每每经过木天河,总见玄龙寺佛光熠熠,祥脉浓浓,观音菩萨的卧佛像清晰可见。当然这种影像是有佛缘的人才能见到的。真乃神也奇也!
寺以僧名。玄龙寺已有千年历史,其间修正过多少高僧,我无从考证,但寺内一墓碑上所铭释深林小传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碑铭曰:释深林,俗姓邹,名德凤。1925年正月十七生于新江口,2005年5月15日在玄龙寺示寂,世寿81岁。师自幼笃信佛教,念佛食素,信心坚固。1943年在八宝关帝庙出家,1961年应双龙寺地方信众之请,住持玄龙观(即今玄龙寺),弘法利生。浩劫之年,佛法垂微,寺庙被毁,师转辗陈店丰山,修行不辍。三中全会后,即回双龙收拾残局,开荒结庐,续佛慧命,1982年于云居山受具足戒。师一生为人为僧,品德超然,苦修梵行,矢志不移,戒行严谨……足矣!我想,玄龙寺能延续千年,香火不断,至今愈旺,释深林似的僧众功德无量啊!
时任住持释宽利师傅,俗名文维金,乃我的老乡,是一位百般诚佛,潜心修行,矢志兴寺的阿弥陀佛。我愿他佛运日臻,香火弥旺!
僧家选寺址首选清净之处,恐怕为的是远离尘世,潜心修行。我真担心,某一天玄龙寺也变得世俗烦躁,不再这么安宁!
我虔诚地祈福玄龙寺!阿弥陀佛!
(原载2012年9月30日《松滋杂文》四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