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给不少妈妈推荐和介绍童书,里面不乏一些科普读物,当然包括刚淘到的实用百科图鉴系列。说起这几本实用图谱,谈谈自己的感觉。从小到大,一说起图谱或者图鉴,最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针灸穴位啊、中草药啊、人体解剖啊这些的,可能跟小时候身体易感,去医院比较多的缘故。等上了高中、大学,看到的图谱又多了一些花草书目等植物图谱,而且都是大本本。从来就没想过所谓的“图谱”会有这么小的开本,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电影《少林寺》上映带动了一股武术热,那时的大街小巷里有门面摆摊的时不时就能觅到一两家卖所谓的“少林拳谱”的人家,那个时代的印刷品,而且还是没有书号的,小册子,留到现在估计都成古董了。谁会想着这玩意儿也能叫“图谱”;大家能回答我,乐谱(五线谱)也能叫“图谱”么?较劲!
我绝对没有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会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这么细腻的笔法,让很多儿时的场景和平常不经意的细节如此栩栩如生的跃然纸上。系列图谱之一——实用自然图鉴自不用说,松冈达英先生是这方面的好手。他是日本知名绘本作家与自然科学插画家,以自然科学、生物插画家的身分著称,其走访日本及世界各地,观察自然风貌,发表了许多以自然為主题之科学绘本,曾获得日本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及科学读物奖、绘本日本奖等。松冈先生以昆虫为主题出版了多本绘本,画风细腻写实,深受孩子和成人的喜爱。身为2004年10月新泻大地震的受灾户,松冈达英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国内已经引进的《鼹鼠博士的地震探险》。
前段时间,淘到《实用栽培饲养图鉴》这本书后,在回家的路上,小子眼尖,一下就盯上了封面上的的“独角仙”了,叫嚷着让我给他养一只“独角仙”或者“锹形虫”。认识锹形虫始自秦好史郎的绘本《夏天的一天》,夏天看着这本书,心里真是清凉!蓝色的天、蓝色的海、绿色的森林,加上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最喜欢的长着两个大犄角的虫虫儿,在没有“哥哥”的帮助下,“我”自己用网捕到了,心里真舒服,炎热的夏天带来的是一股凉爽和惬意!当时读这本绘本时,还不认识这是只什么虫?就上网查了一下,才得知长着犄角的虫虫儿叫“锹形虫”,多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自此,儿子一发而不可收地喜欢上了虫子。今年的生日,带儿子去了国家动物博物馆,看到了更多的虫子,其中就有很多点点喜欢的昆虫——各种各样的锹形虫(又叫锹甲虫)和独角仙,并收藏了一只大个儿的“双叉犀金龟”的标本。臭小子就一直惦着何时能养一只活物!我只能给他讲道理,喜欢昆虫,就要爱护昆虫,如果小盆友们都喜欢虫虫,每人都要求捉一只养起来的话,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很大程度的打击!还好,后来去莱太花卉买回三只大水牛(北京话对大蜗牛的称呼),拿玻璃缸养了起来;后来又养了两只小乌龟,这才暂时满足了小家伙的心理需求!
http://s4/middle/6f8643b5t96a062bc7e57&690
歪一下楼,说起秦好史郎,点点三岁时,我给他读了一些关于“便便”的绘本,其实那个时候小孩子对“便便”是很感兴趣的,其中就有一本《嗯嗯太郎》,为此我还专门在DD网的书评上留下了一段话(见下图),不过那时此书刚上架,而我们早就读过繁体版的了。处于爱好和热心,写下这段话想着推荐给大家!
http://s2/small/6f8643b5t967fe3df0050&690
http://s15/middle/6f8643b5t967f6fc8a91e&690
现在仔细想想,也就是从那时起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了“喜爱科普”的种子,现在开始发芽了!前些天BTV的一档节目专门介绍北京一个出售蟋蟀及其相关玩物的市场,看得点点眼巴巴的,又勾起了他心里的馋虫儿,一直给点妈要求给他买两只蟋蟀来养。节目播出时已近晚秋,说好明年生日的时候带他去。结果没成想,这两天看到《实用栽培饲养图鉴》书里的图,小家伙昨晚上又想起来了,“爸爸,什么时候带我去看蟋蟀市场?给我养两只蟋蟀嘛!”其实,说到这儿,还想起了一件趣事,九月份去成都玩儿,正值夏秋之交,但是成都那几天出奇的热,完全就是盛夏的感觉,自然一到晚上满耳的蛐蛐儿叫声,还别说,真逮了两只蛐蛐儿,体型甚小,但是大腿所占身长的比例较大,膝关节弯曲角度颇大,一看就是弹跳力极好的物种。以前还真没见过这样的蛐蛐儿,结果点点要求带回北京。这下有点儿傻了,怎么办?飞机上还从来没有带过这玩意儿,最后装在一个小点心盒里,放在随身的背包里通过了安检。四川的小蛐蛐儿在北京生活了一个月后,走了!
看了电视节目后,才知道玩儿蛐蛐儿的名堂大了去了。在《虫
BUZZ》这本书里,我们就看到过一个雕刻得极美的、手工制作的蟋蟀笼子。只能暂时劝说儿子暂时搁下这桩心事:点点,你知道的,蟋蟀的寿命跟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温度是息息相关的!耐心等待,等着下一个生日,爸爸妈妈带你去看蟋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