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整合美术学科的实践与思考
(2010-11-22 20:09:28)
标签:
杂谈 |
语文学科整合美术学科的实践与思考
事实上,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语“图文并茂”可以准确描述两门学科间的亲密关系,也是证明两门学科是近亲学科的最有价值的材料。艺术的美是通过文字、语言、动作、神态等方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其形式是多样化的。美术与语文的有机整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平台,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契合点
1、先说再画——学生绘画的原则
比如,人美版第一册有一课《谁画得鱼最大》。鱼是孩子们常见的小动物,而且也是孩子最先学会画得几种小动物之一,如果此时老师想当然,直接让孩子画,那可以肯定的是,80%以上孩子的鱼是停留在4岁以前的水平上的。怎么办?语文老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习作前,语文老师总要引导孩子们把事情说具体,只有说得具体,孩子们才能写得具体。因此,美术老师在画之前也不妨让学生说,孩子们说得细节越多,画才会越灵动。再回到这一课,在孩子们画鱼之前,就不妨让孩子们说一说鱼。在毫无拘谨的环境下,孩子们会说出各种各样的鱼:淡水鱼、热带鱼、咸水鱼……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孩子们说一说见过的最大的鱼是怎样的?“很长,很长的,是一条鲤鱼。”“钓的时候,我爷爷拉都拉不上来。”“捉它的时候,尾巴一甩就把我爸爸扫趴下了。”……不一而足,学生所有记忆的库存都被调动出来。此时,不妨再让孩子说一说想象中的大鱼是怎样的?那样千奇百怪,令大人瞠目结舌的想法都会冒出来。孩子们的作品会在这创新的火花中显得异彩纷呈。
2、日记画——学生文字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结合点
日记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时候不是一种需要,而是一种负担,每天重复着做一件相同的事,那也是相当枯燥乏味的。怎样才能让写日记这件事常做常新呢?那么,不妨让孩子们做一做“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就是用作画的方法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使之达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效果。日记画的内容可表达一天当中最深刻的感受或记忆最深的见闻,也可画当天听到的故事、看到的好书(画下其中一个情节),还可再现早晨醒后还记得的美梦、奇特的联想等。在这过程中,运用启发、引导的教法去辅导学生,什么东西应画出来,那些东西可以不画。有些地方用绘画较难表达的,就配以文字说明,而某些地方用文字较难表达的,就用绘画表达,总而言之,以突出主体,简练明了为主。并且要求他们将日记中能够体现真、善、美的东西,最有感受和认识的东西,在图画中以主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理解了日记画的要求后,都运用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去练习。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技能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使眼手口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
二、从古诗文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兴奋点
1、古诗配画
一首优美的古诗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古人对诗、书、画的认识就是一个整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历代人们所称道。从这里可以看出,诗的意境和画是融为一体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来自于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就是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一个艺术整体。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对于美术而言,当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便是一种命题绘画技巧提升的过程。例如,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你去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描绘这种若有若无的绿色,如同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清地再现出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这是否可以成为学生水墨画的好材料呢?在语文素材为学生创作提供一种绝佳的素材,而这种素材来自于学生的脑海,来自于学生的感悟,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创作亦能得心应手。
2、成语配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