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类活用

(2011-04-05 10:34:30)
标签:

杂谈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州》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

     “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

     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译为“以……为……”“把……当作……”“认为……是……”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 秋水》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

    (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

   注:“夫人”是名词用作意动 “夫人之”是动宾结构与“以之为夫人”相同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

     (不把国君当作国君)

   注:“君”是名词用作意动  “君君”是动宾结构

 

为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国语 勾践灭吴》

 

名词作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属于名词用作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

   驴不胜怒,蹄之 《三戒》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作一般动词。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庄子》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 鸿门宴》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少仲尼之闻  (见识、见闻) 《庄子》

  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

 (形容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以形容词作定语

  可使有勇 《论语》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荀子 劝学》

  登高而招  《荀子 劝学》

  积善成德  《荀子 劝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及形式

  词的活用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而名词活用为动词尤其是一般动词的情况更为普遍。高中文言课文中所接触到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了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迅速地理解句意,把握文意是有很大帮助的。其常见的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试简析如下。

1、副词+名词。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副词,义为"屡次""",名词,义为"眼睛";名词用在副词之后活用作动词,""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眼睛示意"

2、名词+名词。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义为"户口、名册",名词;""""亦为名词。它们之间既不存在并列关系,也不存在偏正关系,把它们当作主谓关系也显然不妥,只有把它们看成动宾关系,即把""看成动词,解释为"登记……户口或造……名册",才合乎情理。而把"沛公军"理解为"沛公和军队""沛公的军队"都是不符合文意的,看成动宾关系更无从谈起,这里只有把它们看成主谓关系,即把""看成动词,解释为"驻军、驻扎",才符合句意、文意。

   3、能愿动词+名词。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名词""用在助动词""之后,当活用作动词来讲,义为"游泳"

4、助词""+名词。我们知道""加上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后加上名词,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了。

如: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来是名词,义为"财物",用在""字后,活用作动词,义为"",前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这种名词活用的情况比较少见。

5、名词+而+动词 / 动词+而+名词。其中""为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接的是表示先后两个动作的动词,名词用在""之前或之后,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 吾从而师之。(《师说》)"",义为"跟从、跟随",动词;""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原义为"老师",名词,用在""之后,活用作动词,义为"以……为师"。又如: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本义为"坟墓",用在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之前,活用作动词,义为"修墓"

6、名词+代词""""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指代"五人之头"""的原义为"匣子",用在代词""之前,活用作动词,义为"用匣子装"

7、名词+作补语的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充当补语,说明动作的处所、时间。名词加上作补语的介词短语,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名词""后面带有作补语的介词短语"于其址"""就要活用作动词,义为"筑舍定居、居住"

有时介词""省略。

如: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后省略介词"""(于)霸上"构成介词短语,作""的补语,""活用作动词,义为"驻军、驻扎"

名词活用作动词,往往兼具两种语法条件,这就使我们更加容易作出判断。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归纳,总结,不断摸索出一些规律,这一用法是不难掌握的。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普通名词不能作状语,但在古代普通名词可以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处所

  河谓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 夸父逐日》

  必庙礼之(庙堂之上) 《国语》

  又郊败之(国都效外) 《国语》

  2.表示工具或依据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 《列子 汤问》

  失期,法皆斩 (依据) 《史记》

  3.表示对人的态度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当作客人来对待) 《史记》

  彼秦者……虏使其民 (把秦国人民当作俘虏来使用) 《战国策》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对待兄长的态度对待他) 《史记》

  4.表示比喻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 狼》

  (像狗一样) “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是主谓结构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