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育儿观叫“滋养”?
(2017-03-29 13:01:18)分类: 阅读分享 |
没有最权威的书单,只有最合适的绘本。
现在我们所选择的对待彼此的方式,抚养孩子的方式以及我们所营造的家庭和团体类型,都将会决定我们未来的方向。
一个阳光普照的午后,我遇到一位初识的母亲,望着不远处的孩子,突然感慨地说:“娃一出生就是娃,而我们是三十出头才成为母亲。他们是全职专业的娃,我们是兼职不专业的妈。”
惊讶于这句话里蕴含的谦卑与透彻,于是它成为我育儿心态的历史转折点。
承认自己不懂,然后就开始学。一位亲戚看我摞在窗台的大堆育儿书说:唉,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她一定在想:这些书我一本没看过,孩子不也照样长大了吗?而且留学欧洲还拿了硕士学位。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些育儿书功能跟菜谱不一样,不能一板一眼的照指导操作。它更像土壤中的不同成为,倘若能选择性的吸取其中的养分,便可以让种子更好的发芽、生长。我的“滋养式育儿观”就是这样诞生的。
什么是“滋养”?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曾这样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这就是典型的被滋养的感觉,那些伴随美好事物一起成长的喜悦,是精神上的阳光和雨露。
什么是“对孩子的滋养”?顾名思义,“滋”就是滋润的意思,它不仅仅只是日子的滋润,更重要的是心态的滋润,这一点对于家长,尤其是母亲来说更为重要。而“养”则包含了养育和成长两个方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并不仅仅是孩子,母亲通过孩子的眼睛和认知,用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体验世界,这也算是家长的“二次成长”,这种二次成长本身充满了正能量。事实上,只有内心滋润的妈才能养育出内心滋润的娃。
“滋养”跟“培养”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滋养”强调的是过程的愉悦性,以“弹钢琴”为例,孩子的钢琴天赋也许很一般,我们不求考级,只要她在练琴的时候很愉快、很投入,这就是“滋养”,反之含着泪水委屈的埋头苦练,弹得再好,也只能算是“培养”。如果非要说“滋养育儿观”有什么目标?目标就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知情识趣的人。因为一个在漫长而平淡的人生中,是不是过得快乐,跟他知情识趣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滋养的方式实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绘本、旅行,音乐、美术。其中有些父母可以直接提供,有些则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每个家庭可以依据自己特点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和侧重。之所以把绘本作为“滋养育儿观”重中之重,原因非常简单,旅行音乐美术,跟有孩子没孩子没什么关系,我们本来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滋养。但绘本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是因为孩子的诞生,我们很可能没有机会借着娃的名义被绘本所滋养。
以绘本《妈妈,买绿豆》为例,母亲带着孩子去热闹的街市买绿豆,然后教他如何洗绿豆、泡豆子、煮绿豆汤,煮好以后把锅泡入自来水中,然后两人并肩坐着捧着碗津津有味地吃,接着又一起把吃剩的绿豆冻成绿豆冰。这一切完好以后,孩子发现地上掉了一颗绿豆,于是妈妈找出一个玻璃罐装入泥土,并把这个绿豆埋进土中,让孩子一天天观察它的生长……。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滋养”教育,这样的妈妈和这样的孩子,有一种能把平常日子过得趣味盎然的能力。
对待绘本的态度,我把自己所认识的家长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还没有意识到绘本重要性的父母,他们在业余时间主要陪孩子玩玩具或游戏,送他们上才艺兴趣班。第二类是认为绘本重要,但暂时还没摸清门道的父母。他们关心的是,我的孩子应该看什么样的书,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专心听完一本绘本?第三类是轻度或重度的“绘本控”,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给孩子讲绘本的最高境界,即孩子享受,自己也享受。
我不是什么绘本专家,所以我能做的只是分享。“我是如何理解绘本在滋养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绘本被人低估的意义?在眼花缭乱的绘本世界里,采取什么策略挑战那些孩子喜欢自己也喜欢的绘本?根据不同的绘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讲述方式?!如何打通绘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第一类家长呈现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给第二类家长以启发。而对于第三类家长,他们在读到某个段落的时候也许会会心一笑,因为他们也可能有过相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