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育儿路上--- |
在和孩子相处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大家都相似的习惯或者说是管教方式,就是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大人总喜欢催促。催促孩子刷牙洗脸、催促穿衣服、催促吃饭、催促做作业、催促不看电视……那么经常催促孩子,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一、.对父母形成依赖
当孩子对未知的世界不了解时,会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去认识和尝试新事物,并初步地去适应这个环境。可是,很多时候,当孩子想去尝试的时候,也许做事情的速度比较慢,父母就不耐烦,总是催促孩子。例如,有些小孩子出门的时候,会模仿大人,尝试自己穿鞋子和袜子。可是,父母觉得他们这样做比较慢,为了缩减出门时间,通常会阻止他们自己尝试。由于父母的阻挠,孩子会觉得这种穿衣、吃饭、出门的事情,只是父母的事情,跟自己毫不相干。
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如果总遭到父母干涉,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最后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潜意识里会觉得,父母能够帮忙解决任何事情。孩子在生长发育中,存在依赖心理是正常的,但依赖过度,对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很不利。
二、孩子责任心减弱
如果孩子做事情,大人总是去催促,孩子就会养成习惯,什么事情都要别人催着才能完成,不会主动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例如,孩子外出之前,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带少东西,就在孩子收拾的时候,不断催促带食品,带衣物。由于父母的催促,孩子就会认为在自己每次出门前,父母总会催促自己,自己不需要有什么责任心去记住该做的事情。
孩子对自己凌乱的房间视而不见,不主动打扫,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犯了错不敢承认,总是强调别人的过错……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因此,父母在孩子做事情时,对其催促太多,只会造成孩子的责任心减弱,养成粗心的坏毛病。
三、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着干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总认为孩子是在瞎闹,于是经常催促孩子做别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小女孩睡前很爱看漫画书,但家长总是催促女儿去睡觉。在妈妈的经常性催促下,有一天,小女孩的逆反心被激起,不听妈妈的话,反而跑去玩游戏了。
其实,当孩子对某样事情或者东西入迷时,父母首先应该给予理解,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解释,而不是粗暴打断催促孩子去做别的事情,这才会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家长不催促,三招养成好习惯~
一、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交给孩子的任务难度可以逐渐增加。做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最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按时去完全。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二、帮孩子制定时间计划
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如何合理安排事情的轻重缓解。家长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比如,多久洗完脸、多久刷好牙,可以用小闹钟作为提醒的工具,让孩子有一定的危机感。
当孩子做事情很慢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有耐心。尤其是孩子刚开始学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妈妈要多加鼓励,“哦,宝宝做完了呀这么快,如果再快点就好了,这样我们玩下个游戏的时间就多了”这样反复提醒,孩子就知道,只有及时完成了手头的事情,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三、提升孩子做事能力、效率
想要不催促孩子,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1、家长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往往对故事容易感兴趣,找一些有关守时的儿童读物,让孩子明白,如果不遵守时间,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不便,这些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大的启发。
2、父母可教导一些做事技巧。
例如合理安排时间。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
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长一起去上幼儿园;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了,否则时间又被拖延过去了。
要改善这种“催命符”的坏习惯,妈妈要学会下放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自觉完成该做的事情,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