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之: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

标签:
杂谈教育育儿 |
分类: 育儿路上--- |
http://s16/mw690/0022AaqBzy76Moa5mTZ5f&690
谈到死亡这个话题,感觉很沉重。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这两个字眼的,家长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即使孩子碰到这方面的困惑,也会以一个美丽的故事搪塞过去。
第一种是带有童话色彩、不实事求是。如“死就是不在了,死了以后就会成为天使去天堂”;
第二种是回避的态度,不会作过多解释,认为孩子慢慢长大会渐渐理解,只是说“死了就是要永远离开我们生活的世界,永远不再回来”;
第三种是拒绝回答,说其它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第四种比较科学,如告诉孩子“死亡分很多种的,当人老了是必须要死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各个器官已经不能正常运行了,这样的死是正常的,人死了就会在这个世界消失。”
前三种答案的家长居多,只有少部分家长能够正面与幼儿谈论死亡问题。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如何面对"死亡"这个命题,也决定了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只有正确的理解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不尊重生命的社会现状。
面对孩子,如何既轻松地解释孩子的问题,又因势利导,对孩子进行一次“生命教育”呢?
一、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实事求是,排除恐惧。
外向的孩子,一般都会将自己的困惑讲出来,这时候,家长应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个事实: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中花开花落一样,每个人都要经历。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能还是不能理解,不用讲太具体的概念,可以用“比较法”,比如,“活着”就是可以吃饭、睡觉、呼吸、走路 说话等等,“死亡”就是这些都不能做了。还可以用有关于生命 的绘本来给孩子一个心灵的启示。比如《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爸爸的围巾》、《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祝你生日快乐》、《再见了,艾玛奶奶》、《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奶奶的护身符》、《大象的算术》、《一片叶子落下来》、《活了100万次的猫》、《我永远爱你》、《苏菲的杰作》、《我想要爱》、《外公》等。另一种方法就是“实施法”,比如孩子养的小动物死了,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安葬的位置、埋葬的方式等等,既接受死亡,又能妥当的处理。但不能把死亡说得很恐怖,也不能把死亡说得很美好,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信以为真。
内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问题也会憋在心里,这就是那些表面看起来很乖巧,也很顺从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外向的孩子容易自杀的原因。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带他去扫墓或去公墓,告诉他,死的人没有知觉,什么都不能做,但活着的人,可以通过扫墓等方式来崇拜、来纪念。对于大龄的孩子,关于死亡的困惑,他们可能会上网去查,这时候理解也可能出现偏差。作为父母,在平时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对于这些忌讳的话题,适时根据情况问问他对死亡的看法,留意他的情绪变化,然后再科学地解释这样的事情,消除他的偏差认识,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
三、遭遇亲人离世的情况:增加安全感,宣泄情绪
对于孩子来说,亲人离世打击非常大,一方面,自己亲近的人突然走了,他会感到孤单、无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伤心痛苦,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感会加大家。大人在发泄自己情绪之后尽量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感觉到,虽然一个亲人去世了,但他的爱并没有减少,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
陪孩子一起谈感受也是减压的有效方法,等内心平静一些,可以跟孩子实事求是的谈生老病死,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任何人不能避免。有家长怕孩子伤心,在日常生活中总不愿提及那个去世的亲人,自己将思念压在心中,孩子即使很想念亲人,看见大人的做法,也会压抑自己的感情,这都是不妥的。家长不妨跟孩子一起思念,想想美好的事,将这种压抑的情绪宣泄出去,然后从感伤中走出来。情绪不能堵,只能梳理。
应该说对孩子的“生命教育”,重要的不是解释死亡,而是要强调生命的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我们都会死亡,生命或长或短,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懂得感恩父母、珍惜生命,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懂得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