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洛龙嘉树
洛龙嘉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0
  • 关注人气: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

(2013-11-26 20:58:20)
标签:

文化

分类: 国学管窥

1、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个部分。古音学是以《诗经》用韵和谐声字为主要拆料,考证周秦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今音学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等韵学是制成若干图表,着重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参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

2、训诂的中心环节是转注和假借,而转注或假借又必须基于声音相同或相近。故段玉裁说:“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3、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传统音韵学分析汉语语音是从分析字音入手的。声母为字音开头的部分,有的没有声母,成为零声母。声母一般由辅音构成。在音韵学上,声母又叫做字母、声类、纽、声纽。最早创立声母的人是唐末的一位叫做守温的和尚,他创立的声母共有三十个。现代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声母是经后人增补过的,大致代表唐宋年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声母。分别是: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5、根据发生部位不同,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后来把来母称为半舌音,日母为半齿音,是为七音。重唇音即双唇音,轻唇音即唇齿音。舌头音即舌尖中音,舌上音即舌面前音。齿头音即舌尖前音,正齿音即舌面音。牙音即舌根音。喉音即舌根音、半元音和零声母。半舌音即舌尖边音。半齿音即舌面的鼻音加摩擦。

6、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把三十六声母分为轻音和浊音。轻音即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即带音(声带振动)的辅音。全清是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是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全浊是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7、韵母是指声母之后的部分。单由自成音节的辅音组成的字音,也可以看做韵母。韵母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组成。韵腹是每个字音必须具备的,而韵头韵腹则或有或无。

8、基七夕的韵母与支持是、自此死韵母的区别?前者是舌尖前不圆唇元音,后者为舌尖后不圆唇元音。汉语拼音方案用同一个字母i代替。

9、韵、韵部、韵母的区别。韵从韵腹算起,不管韵头是否相同。韵要求声调。凡是字音的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相同就可以押韵。韵母除了要求韵腹韵尾相同外,还需要看韵头是否相同。韵部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管韵头和声调。

10、开口呼、合口呼。依照不同介音,将韵母分为开口呼、合口呼。凡韵头带u或者韵腹是u的,叫合口呼;凡韵头不带u或者韵腹不是u的,叫开口呼(即韵母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清代发展为四呼。凡无韵头,韵腹不是iuv的韵母叫开口呼;以i作为韵头韵腹的叫齐齿呼;以u做韵头韵腹的叫合口呼;以v作韵头韵腹的叫撮口呼。其中,开口呼、合口呼合成洪音,齐齿呼与撮口呼合成细音。细音包含高元音iv,而洪音没有。

11、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根据韵尾不同,把古韵分为这三大类。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叫阳声韵。以清塞音收尾的,叫入声韵。阴声韵、阳声韵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入声韵只有入声调。前二者成为舒声,后者称为促声。

12、阴阳对转与旁转。语音演变,阴声韵变成阳声韵,阳声韵变成阴声韵,成为阴阳对转。对转的前提是彼此主要元音相同。因此,彼此主要元音不变,只有韵尾发生变化——或者变为同一发音部位的尾音,或者失去尾音,或者加上韵尾。旁转是指阴声韵母或阳声韵母内部彼此的变化。

13、声调就是字音的高低升降,分为平生去入。现在分为五度音。分平仄、舒促。

14、用两个汉字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叫做反切。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字称为反切下子。拼出的字称为被反切字。注音叫做某某反,某某翻或某某纽。反切始于东汉盛行六朝。在这之前有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凡是双声的字都可以作为反切上字,凡是叠韵的字都可以作为反切下字。有音和切和类隔切的说法。反切上字与被反切字同声母的叫做音和切,不同声母的叫做类隔切。反切出来的音与现在不合,说明语音演变。古上声全浊声母字现在读去声,古上声清音声母字现在读上声。

15、今传最早韵书为隋朝陆法言的《切韵》。现在所谓切韵系统,其实就是广韵系统。以广韵作为研究切韵音系的对象,以此上推古音,下和现代方言比较。

16、《广韵》是以四声为纲、韵母为维而编排的一部韵书,共二〇六韵,所收字数为26194个。平声分五十七韵,上声分五十五韵,去声分六十韵,入声分三十四韵。平声分上下完全是因为字数多,绝对不是因为表示那个时代的平声有如以后的阴平、阳平之别。一韵之中,按照声母的不同分开排列,凡声韵都相同的字放在一起,用小圆圈将各组分开。唐人把这种分组叫做小韵,也有人叫做一纽。

17、《广韵》的声类。对全部反切上字的归纳是我们了解《广韵》声母系统的唯一途径;同时,也只有归纳各韵的反切下字,《广韵》的韵母系统才能显示出来。广韵中的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五十二声类。第一个根据《广韵》里的反切来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人是清代的音韵学家陈澧,他采用的方法叫做系联法。

1、基本条例:凡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递用的,必属于同一声类。

2、分析条例:凡两个切语下字同一韵类的,那么上字必然不同声类。

3、补充条例:有些不能直接系联的切语,可以从又音和互见的反切来加以考证。  

18、五十二声类不等于就是五十二个声母,因为声类纯粹是由于反切上字系联、归纳出来的,而反切上字的运用是受反切下字制约的。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用不同的反切上字和他相和谐。这五十二声类,从音位的观点进一步归纳,只有三十七个声母。

19、广韵一共206韵,有四声的区别,有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有开合的区别。

    以元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叫做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叫做阳声韵。阳声韵有入声韵和他相配,阴声韵没有。阳声韵有收ngnm三种鼻音韵尾,和他相配的入声韵就有收ktp三种塞音韵尾。

    还有开合、等呼的不同区别为不同的韵目。比如欣和文、痕和魂、寒和桓就是开口与合口的区别。至于豪、肴、宵、萧四韵,都是开口呼,他们的分立,是由于等的不同。

    古今音变、南北方言的区别。灰和咍、元和魂、先和仙、尤和侯等的分立,是以西晋时代的韵书《韵集》分韵为依据的。至于御和遇、鱼和虞、支和脂、东和冬等韵,那就是南北方言的差异了。北方人读御和遇、鱼和虞、支和脂、东和冬、洽和狎都不能分辨,《切韵》之所以分为两个韵,师意南方语音为根据的。《切韵》东、冬二部的分开,就是以河北语音为依据的。                

20、206个韵所应用的一千两百多个反切下字系联为三二六个韵类。同一韵中由于韵母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韵类。

21、等韵图是传统音韵学上按声韵调相配合而编排的图表,是为分析汉语的语音、研究韵书的反切而编制的。唐中叶以后兴起,翻译佛经。把韵书各韵比较异同,区别为开口、合口两呼,每呼又分作四个等,进一步按四等与四声相配的关系,并合若干个韵尾一转。等韵图分两类。一种以郑樵《通志》之《七音略》与南宋张麟之刊行的《韵镜》为代表。将206韵概括成四十三个图表,成为四十三转。另一类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和元朝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为代表。把第一类韵图的四十三转合并为十六“韵摄”。下面是十六摄及《广韵》206韵归并情况:

(一)通摄:东、冬、钟

(二)江摄:江

(三)止摄:支、脂、之、微

(四)遇摄:鱼、虞、模

(五)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六)臻摄:真、谆、臻、文、欣、魂、痕

(七)山摄:元、寒、桓、山、删、先、仙

(八)效摄:萧、宵、肴、豪

(九)果摄:歌、戈

(十)假摄:麻

(十一)宕摄:阳、唐

(十二)梗摄:庚、耕、清、青

(十三)曾摄:蒸、登

(十四)流摄:尤、侯、幽

(十五)深摄:侵

(十六)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在韵图里,还有开口呼与合口呼的区别。开口呼是指不圆唇韵母,合口呼是指圆唇韵母,即韵头带uw,或者主要元音是u的。十六摄按照开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有开无合,共四摄:江、效、流、深。第二类有合无开,共两摄:通、遇。第三类有开有合,共十个。此外,韵图又把开口呼、合口呼各分为四等,用图表的层次贾宜区别。比如看、悭、愆、牵四字,就是山摄开口溪母平生的一二三四等。韵母分为四等,其依据主要是介音或主要元音的细微差别。开合的关系就在每个图前逐一指出,介音和主要元音的区别就用“等”来说明。一等字下注反切,二三四等只标韵目,只要根据一等字的读音,加上等的变化,二三四等字的读音也就可以知道。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凡是舌位较低较后的元音就是洪音,凡是舌位较高较前的元音就是细音。在四等俱全的韵摄里,从一等到四等,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是逐渐向前移的。

22、由于韵母分等,因而决定声母也分等。能够和一四等韵母相配的声母只有十九个。与二等韵母相配的声母有十九个。三等韵分为甲乙两类。甲类有三十七个声母。乙类有十五个声母。在等韵学上,声母之所以讲等,主要是韵图作者人为的结果。

23、广韵代表中古的语音系统。广韵三十七声母分作四组,帮系、端系、知系、见系声母。

24、古四声的演变。凡是古平声字在普通话里读阴平的,他是广韵中的清声母,读阳平的为浊声母。中古全浊上声字演变为普通话去声。古去声清音声母字总是阴去,古去声全浊、次浊总是阳去。

25、古代的开口呼在普通话里一般读开口呼、齐齿呼;古代的合口呼在普通话里一般读合口呼、撮口呼。遇摄的鱼、虞两韵字,在古代都属于合口呼,演变到普通话里读成了uv两个韵母。

26、一等韵在普通话里全读洪音,没有细音。二等韵在普通话里一般读洪音。三等韵在古代都是有i作介音,或是以i为韵母的。三等韵帮组字在普通话里基本上读细音。非组字全读洪音,三等开口泥组字全读细音。四等韵一般读细音。

27、上古音是指周秦的语音系统。就是指诗经的押韵以及汉字的谐声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研究上古音的声母主要依据下列材料:谐声字也叫形声字;古籍中的异文;汉儒古注中的读若,,,;声训,也叫音训;方言中存古的读音。

28、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研究较晚。清代钱大昕考证出上古只有重唇音帮、滂、并、明,而无轻唇音非、敷、奉、微。上古没有舌头、舌上音之分。王力将上古声母定为三十三个。该书认为,上古有二十八个声母。

29、上古同一谐声偏旁的字是属于同一韵部的。几钟错误主张:首先是协句。诗句中的韵脚字彼此和谐就叫协句。到了宋代,朱熹大量采用叶音的办法。其次是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再次是改换文字,以求叶韵。王力认为,古韵为十一类三十部。分为阴阳入声韵。

30、我们主张一个韵部只有一个主要元音,阴阳入三声相配的韵部主要元音相同。阴声韵就是开韵尾或以元音收尾,入声韵是以塞音ptk收尾,阳声韵是以鼻音mnng收尾。

摘自《汉语音韵学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