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岔——银州
(2015-12-22 11:14:12)
标签:
地理情感文化冬至 |
分类: 陕北地理 |
银州,一个历史上颇具神秘色彩的古城,一个演绎着许多凄美历史故事的地方。
党岔,古银州所在地,位于榆林市横山县东部的无定河西岸,距榆林城区约25公里。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无定河、榆溪河和党岔河三条河流汇集于此。党岔村距无定河、榆溪河交汇处南1.5公里。党岔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将村庄分为南庄与北庄。村庄依山傍水,西部群山连绵,山势险竣;东南北三面为宽阔的川地,地势开阔。北庄为古银州城遗址。古银州城依山就势,沿河而筑,山川各半,东濒无定河,南临党岔沟,西傍北庄沟深谷,北抵炎火沟,确是攻守兼备、进退裕如的险要之地。城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城建在高峻的山顶上,下城为冲积而成的平川地。城墙用夯土板筑,夯层清晰,每层厚6.8厘米—12.13厘米,残高6—8米,厚9—10米,周长1583.3米;东城墙长326.5米,北城墙长426米,外面加筑马面四座,长宽各4米,西墙及南墙结合部为弧形,转角不明显,边长830.8米,西面和北面均有瓮城残址。东面和南面城墙部分段落现或为耕地,或被建筑占压,如果没有旗帜标示或人们的介绍很难清楚地看出城墙的轮廓。下城据说为汉代肤施城遗址,也是西夏的重要发祥地。
据史料记载,银州地古代属白翟,秦、汉为上郡,东晋为赫连大夏管辖。前秦时这里称骢马城。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公元562年)在骢马城置银州。《元和郡县图志》卷四:银州,“因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虏语骢马为乞银。”骢马,指为青白色的马。虏,是当时汉人对于党项人的蔑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党项人部落在这个山谷中放牧青白色的马,而党项语中称青白色的马为乞银。银州因此而得名。公元581年,北周杨坚建立隋朝政权,杨坚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原来郡、州、县三级政府改为郡、县两级政府。隋大业二年废银州,置银川郡取代上郡。今党岔当时属银川郡儒林县。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当地豪强梁师都杀郡丞唐世宗起兵夏州,攻破石堡(今波罗),后联兵突厥,占领朔方郡、银川郡等地,后建梁国称帝,国号建元、永隆,初都银川郡。唐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右卫大将军柴绍征讨梁师都,大兵压境,梁退出银川郡,据守夏州统万城。此地仍称唐银川郡,同年唐又恢复银州。从此200多年间(包括武周年间),这里的政区名称一直以银川郡和银州并称,县治仍称儒林。五代仍有银川郡建置(据白全周墓志)。古银州地区,是党项拓跋李氏的发祥之地。党项是广布于我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活动在川、甘、青交界的松潘和黄河河曲一带,其著名氏族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禽氏、拓跋氏等八族,号称党项八部。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为拓跋氏,也即后来建立西夏的夏州拓跋李氏,在党项各部中起着主导作用。自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其远祖拓跋立伽“徙居誾阴之地”即今无定河以南横山县一带,至唐末拓跋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出镇夏州,期间计有拓跋罗胄、拓跋后那、拓跋思泰、拓跋守寂、拓跋澄澜、拓跋乾晖、拓跋重建八代,拓跋李氏近二百年间,世居银州,世袭部落大酋长、十八州部落使或防御部落使、静边州都督或银州刺史,拓跋李氏成为当地最有实力的豪强势力,银州实际上为拓跋李氏所控制。自拓跋思恭参与镇压唐末黄巢起义因功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出镇夏州之后,拓跋李氏在五代争雄的的混乱局面中,乘机发展势力,其后裔先后交替担任定难军节度使或夏州刺史,据有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赵匡胤建宋之后,宋廷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拓跋李氏施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继捧其兄李继筠为定难节度使,自立为留后。宋太宗授他为定难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因自己年轻,众心不服,主动到东京开封府朝觐,放弃世袭割据,交出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宋太宗授李继捧彰德军节度使,并予以重赏。然而其族弟李继迁强烈反对交出世袭领地。《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李继迁“伪称乳母死,出葬郊外,以兵甲置棺中,与其党数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泽(今内蒙古乌审旗北乌审召镇境内),距夏州东北三百里,出其祖彝兴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继迁自言,‘我李姓子孙,当复兴宗绪’”。笼络“西界蕃部不下几十万帐”(《西夏书事》),在地斤泽建立了反宋根据地。雍熙二年(985)二月,他借口投降宋朝,用计美言诱骗驻守在银州的宋都巡检曹光实,到佳芦川接受他的降宋。李继迁预先在此设置埋伏。曹光实擅功心切,未于任何人言说此事。约定之日,李继迁带领几十人到银州城附近迎接曹光实。曹光实未审李继迁诚意与否,只带少数骑兵到佳芦川接受李继迁的投降,结果中了李继迁的埋伏,曹光实及从骑全部被杀。李继迁借曹光实旗号,赚开银州城门,攻占了银州,获取军用物资无数,实力大增。雍熙二年(985)三月,李继迁乘胜攻取宋会州(今陕西靖边东),河西三族砦,进围抚宁寨。四月,与宋军战于浊轮川(今神木窟野河边),被宋军打得大败,损失兵众五千余人,李继迁带领残部弃银州而走。银州被宋军夺回。李继迁在穷途末路之时投降了契丹。契丹将公主嫁给他,并帮助他扩大力量。淳化元年(990),他被契丹封为夏国王。淳化二年(991),李继迁请降。其实,李继迁这是“缓兵之计”,为了赢取时间,积蓄力量,以便进一步与宋朝角逐。但北宋息事宁人,一味迁就李继迁,授予李继迁银州观察使的官职,并赐名赵保吉。
继西夏李德明、李元昊两世,宋夏于银州时有战事,互有胜负。治平四年(1067),北宋知青涧城守将种谔以计招降西夏绥州监军司左厢监军嵬名山,收复绥州。夜渡大理河,驻军于州西。西夏派兵争夺,被种谔击败。同年冬,陕西宣抚赵卨上书请求“规度大理河川,建堡,划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此后,北宋开始对西夏采取战略攻势,渐次蚕食西夏之地,始向西夏腹地横山推进,渐临银州。熙宁四年(1071),宋将折继世以骑兵和步军一万余人驻扎于怀宁寨(今子洲县淮宁湾镇薛家城子村),继而进入晋祠谷,把居住在无定河川的嵬名山部众一万五千户迁移至大理河下游地区,西夏军再次前来争夺,被折继世打得大败。新编《米脂县志》第二十一卷“军事志·战事战例”中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和兵马副总管种谔上书宋神宗,建议收复银州,沿横山山脉筑堡,把西夏拒于荒漠以西。他们主张先筑银州城垒,再迁宥州到乌延城,然后修筑夏州城,造成鼎足形势,囊括整个横山地区(指横山山脉)。沈括和种谔的意见应该比较正确。横山多产良马和粮食,是西夏重要的战略物资供应之地。夺取横山将对西夏是一个沉重打击。元丰四年(1081)九月,时任宋鄜延经略安抚副使的种谔,节制诸将于米脂城外无定川大败8万西夏军,斩首8000千级,生擒西夏大将7人,俘获士兵、物资无数。十月攻取米脂寨,收复银州。这对于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轼听到种谔在无定川大败八万西夏军的消息后,当即写了《闻种谔米脂川大捷》诗:“闻说将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王珪亦有《闻种谔米脂川大捷》诗:“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乍起玉关头。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可见,这一战役影响之大。
银州地理位置重要,是占是弃,北宋意见分歧。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派遣给事中徐禧、内使押班李舜举到延州、鄜州监军。徐禧到米脂寨一带视察了上下几十里地形后上书说,银州虽然在明堂川(今榆溪河)与无定河交汇处,但不如永乐(今马湖峪)险要,加之,银州城东南城垣被大水冲毁,因此提议修筑永乐城。种谔认为永乐依山无井泉,军队饮水困难,不宜筑城,极力主张修复银州城。神宗听信徐禧一面之词,让徐禧监修永乐城。令种谔守延州(今延安)。从八月十五日到九月六日,20多日内永乐城修竣。内有6堡6寨:大寨周长900步,小寨周长500步;大堡周长200步,小堡周长100步,宋神宗赐名银川砦(寨)。《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记载:“元丰五年(1082),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银州二十五里,前据银州大川,赐名银川砦······从此,银州的政治、军事地位下降。可惜,不出一年,永乐城被西夏军攻破。史称“永乐之役”。此役,包括徐禧、高永能、李舜举在内的200余名将校战死,士兵、役夫损失多达20余万。宋军遭受重创。银州再次落入西夏之手。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韩世忠一度攻占银州。崇宁五年(1106)废银州为银川城。此后,西夏与金国也曾在此展开激烈的争夺。蒙古攻占西夏期间,木华黎的儿子孛鲁曾下令屠银州城。从此之后,银州便和党项拓跋氏一道,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