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戎寨,在陕西子洲县双湖峪镇西之大理河南岸,即今之张家寨。在宋与西夏争战时期,克戎寨扼夏绥大道要冲,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宋军占据,可直逼西夏所控制之横山,威胁西夏国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占据,可直出绥州,进逼黄河,威胁北宋河东之地。宋汴梁(北宋都城)被金国攻陷,宋都南迁之后,金国与西夏在这里亦曾几次发生战争。金兴定五年(1221),蒙将木华黎率兵攻破克戎寨。金正大三年(1226),金改克戎寨为定戎县。元至元四年(1267),将定戎县并入米脂县,历时四十一年。明曾在这里设立巡检司,为明边防要地之一。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再次重修,北寨门上部镶嵌石匾一块。至今,其上“克戎寨”三字及“
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瓜月谷旦立 ”等字样仍然清晰可见。
一、关于克戎寨的得名
清人《陕北地理笔记》载,“克戎寨,在州西六十里。本夏人之细浮图寨,宋元丰中收复。绍圣中赐今名。”从这段文字我们可知,克戎寨原名叫“细浮图寨”,原本属西夏管辖。其地在“州西六十里”。文中的“州”即为清代的绥德州城。当时的“绥德州”城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绥德县城,距现在的子洲县双湖峪镇张家寨差不多就是60里(华里)。这对克戎寨的原名、方位的交待应该是准确的,但对归宋和更名时间却说得不详。
“元丰”是宋神宗年号,时间为公元1078—1086年。那么究竟是其中的那一年“收复”,即归宋管辖的呢?“元丰中”三字,实属太简略。“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中”,也和“元丰中”一样简略,没有具体说出“克戎寨”的得名时间。但我们从
“赐今名”三字可以推知,直到清代,现在的子洲县双湖峪镇张家寨仍然叫做“克戎寨”。这与克戎寨寨门上面清代石匾的记载是相吻合的。《宋代资料合集》载,“有克戎寨,初为细浮图寨,元丰四年(1081)入宋更名,属延州延川县,七年(1084)来属,元佑四年(1089)复入西夏,绍圣四年(1097)仍归宋;”此段文字在克戎寨的“入宋”时间上比《陕北地理笔记》的记载更明确,就是“元丰四年(1081)。这是依据《宋史·志第四十》“元丰四年收复,置细浮图、义合、米脂三砦。七年,以米脂、义合、浮图、怀宁、顺安、绥平六城砦隶绥德城”的记载是吻合的,应该是可信的。《子洲县志》也是这样记载的。但是对克戎寨的“更名”时间仍然说得不够具体,只说“入宋更名”。同是《宋史·志第四十》“克戎寨”条下注释有这样一段话:“本西人细浮图砦,元丰四年收复,隶延州延川县。七年,改隶绥德城。元佑四年,给赐夏人。绍圣四年收复,赐名。东至绥德军六十里,西至临夏砦三十里,南至怀宁砦六十里,北至镇边砦六十五里”。这段文字的记载就较为详细。不仅详细写了克戎寨的具体方位,两次“收复”时间,对克戎寨的原属与第一次收复之后的隶属、“改隶”及“给赐夏人”等都记载得十分明确,同时,也记载了克戎寨的“赐名”时间,即“绍圣四年”(1097)。就是公元1097年宋哲宗在位时间。这与《陕北地理笔记》的记载应该是一致的,只是《陕北地理笔记》说得较简略罢了。由此可见,北宋在元丰四年(1081)收复西夏的细浮图寨后,当时并没有更名,仍然“置细浮图”寨(同时设置的还有义合、米脂二寨),就是说当时仍然延用“细浮图寨”这个名字。在“绍圣四年”,就是公元1097年,即宋第二次“收复”“细浮图寨”之后,才将“细浮图寨”“赐名”为“克戎寨”。《苏轼诗集朝代索引》中亦有这样的记载:“呂惠卿言,已差路分都監劉安統制兵馬出寨,修復浮图寨。詔出戰并入役諸軍特給錢有差。(甲辰,賜名克戎寨。)”《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距北宋200多年,应该比清人的《陕北地理笔记》更具有可信度。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细浮图寨即克戎寨的收复时间上,清人吴广成的《西夏书事》与《宋史》的记载有所不同,二者相差整整10年。《西夏书事》在“九月,侵怀宁寨”
条下记有:“延州,当三路之冲:西北金明寨,正北黑水寨,东北怀宁寨。而怀宁直横山,其径尤捷。乙埋遣兵距寨六十里筑细浮图寨,宿重兵守之。旋以三万骑薄怀宁城,竟日不退。西路都巡检贾翊与延州巡检燕达将所部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夏兵不胜而走。”
本条记载了西夏兵围攻怀宁寨,却被北宋西路都巡检贾翊与延州巡检燕达率所部500宋军击退的情况,同时也点明了细浮图寨的修筑时间。这场战事发生在熙宁三年(1070),是在细浮图寨修好之后不久发生的,那么细浮图寨的修筑时间也应当在这一年,即“熙宁三年”(1070)。从所记载的文字看,怀宁寨距当时西夏控制的横山很近,道路十分便捷,对西夏构成很大的威胁。梁乙埋(西夏国相)派兵修筑细浮图寨,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夺取宋军占据的怀宁寨。“距寨六十里筑细浮图寨”,一语道破天机。这里的“寨”就是怀宁寨。可以说细浮图寨就是针对怀宁寨而修的,连相距里程都交待很很清楚。修好后“宿重兵守之”。不久,就发生了西夏兵攻打怀宁寨的战斗。文中的“旋”就是“不久”的意思。战斗的结果是“夏兵不胜而走”。这场战斗之后的情况怎么样?同是《西夏书事》载,熙宁四年(1071),梁乙埋“聚十二监军司兵”攻打宋都监燕达、赵璞冒雪修好的抚宁故城时,当时的宋将“折继世、高永能驻细浮图,相去咫尺”。这就是说在熙宁四年(1071)二月,细浮图寨已经被宋军“收复”。在《万家姓》介绍府州折氏家族时也有这样的记载:“继世,继祖弟,少从军,为延州东路巡检,熙宁四年(1071)种谔筑罗兀城,夏人扰筑,派兵围抚宁寨(米脂西北),继世与高永能领宋兵进驻抚宁寨旁的细浮图城,以保罗兀。”对这样重要的历史史实,为什么《宋史》没有记载,却把细浮图寨即克戎寨的收复时间记为“元丰四年”(1081)呢?应该说史家不会有这么大的失误。原因可能是宋军占据不久即被西夏兵夺回,可能就在熙宁五年(1072)初,直至“元丰四年”(1081)宋军五路大军进讨西夏时,细浮图寨再次被宋军“收复”。
二、关于克戎寨的“给赐”西夏
从上述〈宋史〉的记载可知,宋在元丰四年
“收复”细浮图寨8年之后的元佑四年(1089),又将细浮图寨“给赐”西夏。北宋为什么要将收复的细浮图寨“给赐”西夏?当然不是出于自愿,应该是战事所迫。自宋治平四年(1067)冬十月,西夏绥州监军嵬名山归附北宋以来,北宋和西夏战事不断。先是西夏为夺回绥州,几次与宋兵开战,然而屡遭败绩。宋熙宁年间,战事日趋激烈。《西夏书事》载,宋熙宁二年(1069)西夏“梁乙埋先以亲军壮骑连侵顺安、绥平、黑水等寨,不克。进围绥德,攻十余日”,然终无功而退。 熙宁三年(1070)西夏派兵在绥德城周围修筑八大堡,呈围困之势,郭逵“遣监押燕达攻破二大堡,杀酋帅数人······于是余堡戍卒悉溃归。”同年九月,西夏出兵侵犯怀宁寨,被宋将燕达击败而走。熙宁四年(1071)正月,西夏兵筑罗兀城(在今榆林镇川无定河南岸之山崖之上)宋军调遣河东兵攻打,在铁冶沟遭西夏兵邀击而失败。同月,罗兀城即被宋军攻占。二月,鄜延经略安抚副使种谔“筑永乐、赏逋二寨,又遣都监燕达、赵璞冒雪筑抚宁故城。功甫竣,梁乙埋聚十二监军司兵攻之。燕达驻罗兀,折继世、高永能驻细浮图,相去咫尺,兵势尚完。谔在绥德,欲作书招之战,怖不能下笔。乙埋见无援,急攻抚宁,陷之。”从西夏兵攻陷抚宁城可以看出,当时西夏兵势浩大,宋将种谔吓得连让驻扎在罗兀城的燕达和驻扎在细浮图寨的折继世、高永能增援的书信都写不下去,致使抚宁城无援而陷。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战事十分频繁激烈:熙宁四年正月西夏兵修筑罗兀城,当月,即被宋军夺取;宋军刚把抚宁故城修好,就被西夏军攻占。对此,《宋史·本纪十五》也有记载:“ 四年春正月······己丑,种谔袭夏兵于啰兀北,大败之,遂城啰兀。自是夏人日聚兵为报复计······。 三月丁亥,夏人陷抚宁堡”。这段文字,就是对这些战事的记载。文中的“四年”就是指“熙宁四年”,“啰兀”就是“罗兀”。熙宁五年(1072)夏五月,西夏派遣使者至绥德城议和。同年秋七月,定绥德界至。“
仍以距绥德城界二十里为界,与中国各立封堠,置守把。”(西夏书事)宋夏在经过短暂的缓和之后,再次爆发大战。
元丰四年(1081)宋军五路大军进讨西夏,宋军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收复”了细浮图寨。九月,宋将种谔从绥德出兵,攻打西夏的米脂寨,西夏兵八万来援,战于无定川,被种谔击败。十月,米脂寨夏兵投降,宋军攻克银州城。宋军进而攻破西夏的黑水、安定堡,收复韦州,至夏州败绩。元丰五年(1082)八月,宋给事中徐禧护兵筑永乐城。九月,遭西夏重兵三十万人围攻,永乐城失陷,宋军“将校死者数百人,士卒役夫死难者二十余万”。宋军遭受重创。此后,北宋西夏虽然时有战事,但总体上形成对峙局面。
元佑初年,西夏多次派遣使者请求宋朝归还兰州、米脂等五寨,宋朝没有答应。但宋哲宗诏示西夏主,遣还永乐之役被俘宋军吏士,方可归还西夏原有之寨。元佑五年(1090)二月,西夏遣还宋朝吏士149名,宋朝将米脂、葭芦、安疆、浮图四寨地“给赐”西夏。
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给赐”西夏的“浮图寨”是不是就是“本夏人之细浮图寨”,即后来的克戎寨?这个问题在曹颖僧先生所辑著的《延绥揽胜》中是这样记载的:“五年春二月,夏人来归永乐所获将士百四十九人,诏以米脂、葭芦、浮图(今葭县木头峪)、安疆四寨与之。六月,夏人来画绥州外十里为界。”这里特别注明北宋“给赐”西夏的“浮图寨”就是“今葭县木头峪”。此说确实有值得商榷之处。《宋史·志四十地理三》米脂砦条下注:“本西夏砦,元丰四年收复,为米脂城,后复为砦,隶延州延川县。七年,改隶绥德城。元佑四年,给赐夏人。元符元年收复,仍赐旧名……”安疆砦条下注:“本西人礓诈砦,元丰五年收复,赐名。元佑四年,给赐夏人。绍圣四年修复。”克戎寨条下注:“本西人细浮图砦,元丰四年收复,隶延州延川县。七年,改隶绥德城。元佑四年,给赐夏人。绍圣四年收复,赐名……”《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晋宁军条下注为,“本西界葭芦砦,元丰五年收复,六月,并吴堡砦并隶石州。元佑四年,以葭芦砦给赐西人。绍圣四年收复。”
从上述记载可知,其一,细浮图寨与同时“给赐”西夏的米脂、葭芦、安疆三寨原本就归西夏管辖;其二,“收复”时间先后很近,“细浮图砦”与
“米脂砦”为“元丰四年”。“ 安疆砦”和“葭芦砦”为“元丰五年”。其三,同时“给赐”西夏。引文中的
“夏人”、“西界”“西人”都说的是西夏;其四,再次“收复”时间,除“米脂砦”在“元符元年”(1098)外,其它三寨都在“绍圣四年”(1097)。况且,〈宋史·志四十〉亦有“七年,以米脂、义合、浮图、怀宁、顺安、绥平六城砦隶绥德城”的记载。这与同是《宋史·志第四十》克戎寨条下记述的“七年,改隶绥德城”的记载是一样的。很明显,这里的“浮图”就是说的“细浮图寨”,只不过省了“细”字而已。据此,可以说,宋元佑四年“给赐”西夏的浮图寨,就是“本夏人之细浮图寨”,即后来的克戎寨。《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述范仲淹及其子纯佑、纯礼、纯粹、纯仁,其孙正平的事迹时,有“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鄜延之米脂、羲合(“羲合”应为“義合”今“義”简化为“义”)、浮图,环庆之安疆,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的记载。当时作庆州知州的范纯粹在“请弃所取夏地”时,说得十分明确,葭芦、吴堡属河东,米脂、义合、浮图属鄜延,安疆属环庆。此说应该是可信的。当时,正是西夏索要失去原有寨堡的时候,北宋朝廷上下围绕“还”与“不还”的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范纯粹作为庆州知州当然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范纯粹说的这段话正好与《宋史·志四十地理三》的记载相符:细浮图砦和米脂砦,在宋元丰四年收复后同属延州延川县管辖。而今佳县木头峪之“浮图寨”在黄河边上,而且在属河东管辖的葭芦寨和吴堡寨的中间,应该属河东石州(今山西离石)管辖(见前《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晋宁军条)。这就是范纯粹没有说“河东之浮图”的原因吧,而他恰恰说了是“鄜延之浮图”。这“鄜延之浮图”,正好与《西夏书事》中,“自熙宁用兵以来,所失寨地,若环庆之安疆,河东之葭芦、吴堡,鄜延之米脂、义合、浮图,皆深入本国境界,势在必争,秉常日思恢复。六月,复请故地”的记载相符,也印证了《宋史·志四十地理三》的记载。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史念海先生在《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林牧分布篇》中,亦有“鄜延路兴修米脂、浮图等寨
(在今米脂县境),就选派将佐,带领兵丁,到边界采木”之说。这说明史念海先生也认为“浮图寨”就在“今米脂县境”。为什么史念海先生认为“浮图寨”在“今米脂县境”?这是因为
“本夏人之细浮图寨”,即绍圣四年收复之后赐名的克戎寨,也就是今天子洲县双湖峪镇的张家寨,在1941年前一直属米脂县所辖。这就不难理解史念海先生为什么有此一说了。如果象曹颖僧先生所说,“给赐”西夏的“浮图寨”就是“今葭县木头峪”,哪为什么《宋史》地理志,包括后来的一些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呢?为什么有所记载的都是“本夏人之细浮图寨”,即后来的克戎寨呢?这不难理解,“给赐”西夏的“浮图寨”原本就是“本夏人之细浮图寨”,即后来之克戎寨,今之张家寨。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关于细浮图寨即克戎寨“给赐”西夏的时间,《宋史·志四十地理三》载为“元佑四年”。《西夏书事》亦有(元佑四年)“十一月,归永乐俘,复米脂等四寨地”的记载。而《宋史·本纪第十七》载为元佑五年“二月······已亥,夏人归永乐所掠吏士百四十九人”。曹颖僧辑著的《延绥揽胜》亦记为元佑“五年春二月”,那么,究竟是哪年哪月?西夏归还北宋永乐战俘,北宋“给赐”西夏米脂、葭芦、安疆、浮图四寨地,这是两国间的大事,史书的记载不应有误,特别是《宋史》更不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应该是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元佑四年”议定,“元佑五年”实行。耶律襄先生著的《简明西夏史》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公元1089年(夏天仪治平四年,宋元佑四年)二月,梁乞逋因国内饥荒,民不聊生,无法点集军队,于是派遣嵬名善哩贡马请和。十一月,宋夏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议定夏归还永乐之役的宋朝俘虏,宋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给夏国。” 这段话清楚地交待了宋夏双方“最后议定”的时间为“十一月”。由此可以知道,《西夏书事》记载的是北宋西夏双方“议定”的时间;《宋史》既记载了“议定”的时间,也记载了双方相互“归还”的时间,更为全面。细浮图寨即克戎寨于“元佑五年”二月,归还西夏之后,大理河川即归西夏管辖。
三、关于克戎寨发生的几次战事
北宋西夏虽然在元佑四年(1089)十一月签定了和议,于元佑五年(1090),西夏归还了永乐之役的宋朝俘虏,北宋也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还给西夏,但双方疆界“分画久不能定”
。为此,双方战事仍然不断。正如《西夏书事》所载:“梁氏以地界不定,数肆凭陵。哲宗用宰相章惇议,罢诸边分画,令督众乘势进讨。”由此可见,和议没有给宋夏双方带来真正的安定,8年之后,即“绍圣四年”(
1097)双方再次开战,克戎寨再度被北宋“收复”,并赐名“克戎寨”,取“克服戎夏”之义。宋军“收复”克戎寨之后,以此为据点,继续推行“进筑之策”,不断向北推进,于同年在今子洲县与横山县接壤处筑一城堡,赐名为“威戎城”。元符元年(1098),又在大理河与小理河汇合处(今子洲县马蹄沟镇巡检司村)再筑一堡寨,赐名为“临夏砦”。这样大理河川中下游又为北宋所控制。
宋宣和三年(1121)西夏出兵攻打克戎寨,被宋军击败。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金将娄室攻取绥德军,克戎寨及子洲境内诸寨堡遂归金。崇庆元年(1212)西夏出兵攻打克戎寨,被金官軍击敗。興定元年(1217)九月 西夏再次进犯克戎寨,被金“都統羅世暉逆擊,卻之”。(《金史·本纪第十五》)即被打退。金兴定五年(1221),蒙将木华黎“破马蹄、克戎两寨”。金正大三年(1226),克戎寨与米脂寨、怀宁寨分别升为定戎县、米脂县、怀宁县,克戎寨成为当时大理河川唯一的县治所在地。
历史一页页翻过,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克戎寨作为古寨堡遗址仍然屹立在子洲城西,我们在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克戎寨的保护工作。目前,克戎寨北寨门东侧寨墙已经坍塌,寨门左下部石块业已松动,已呈垮塌之势。保护克戎寨寨门,刻不容缓。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予以保护。诚如此,则克戎寨之大幸,子洲历史文化之大幸!
二零零七年六月三日
参考引用文献
宋史
金史
西夏纪
水经注疏
西夏书事 清吴广成撰
读史方舆纪要 清顾祖禹撰
延绥镇志
延绥揽胜曹颖僧辑著
陕北地理笔记
绥德州志
子洲县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