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一直热爱文字

(2008-03-23 16:06:41)
标签:

杂谈

分类: 陌上花开

 

 

对于新闻的认识刚开始只是一种定义,对于记者的工作也只是停留在一种崇拜的程度上。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只是肆意地摆弄着自己的文字,娱乐。现在却从一篇篇独立完成的短消息里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大一时就是觉得有意思才开始写从前只有考试才会写的新闻,狭义上的,也就是消息。通讯,直到现在也没有去尝试。记得第一篇消息只写了一百多字,带我的学姐开玩笑说,这么短,让我都体会不到删掉多余文字的成就感。后来跑去图书馆,借了《当代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来看,作了很多笔记,再写就有几百字了。看学姐拿一只红笔潇洒的划掉一段段的文字,我不但没有心疼,满满的成就感充斥着整个心灵。新闻开始挂到学院的校内网上了,可科大报期期都被我翻来翻去找几遍最后以失望结束对它的摧残。于是我继续看那些新闻写作方面的书,从《新闻报道学》到《新闻评论》,从《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到《深度报道写作》。在标着G206/6~G222.2/32的书架间走来走去,生命也许自此绚烂。

第一天开班时,刘培进老师讲起他的第一次稿费,于是我想到今年夏天我的稿费,三块六毛钱,再加四毛,宿舍每人一根冰棍。很可笑。但有了开始就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那次一口气投了三篇文艺稿,没想后来竟然中了两篇。于是去总结自己一年以来写过的东西,竟然有二十几篇,整理一下,思绪又顺着整理的轨迹延续开来。

老师还说,选择记者这个方向也许会影响下三代人,当时大家都笑了。我却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玩笑。文字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奇迹,而新闻语言就是这个奇迹的一个瑰丽的角落。我敲出一串文字,然后许多人明白他们没有见过的事,真得很神奇。我也一直相信这种神奇也许会将我的人生导向一个美丽的港口。

然后老师们从最基本的东西讲起,我进一步认识这种神奇带给社会的影响。对于消息的写作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高晓华老师讲到新闻标题时说到的标题要“煽情”。平时写新闻不会太去注意标题,一是所有的新闻从我的笔下出来都钻进一个套子里被挤压成型,然后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摆在一起,成为N胞胎中最小的一个。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标题也许会更加漂亮一点,生动一点。就像是产品的外包装,首先要有吸引人眼球的理由,才能让人们爱上它。

比起新闻,散文的魅力似乎在我的生活里要大得多。《科大报》拿在手里也是先要把文艺稿读一遍再去看新闻的。印象特别深刻,有一篇题为《我管母亲叫娘》的文章,反反复复读过几遍,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我记不得作者了,但我觉得他(她)已经把文字的真正魅力阐释得淋漓尽致。并且真正美妙的东西无需雕琢,自会让人最原始的会被感动本能流露出来。

我平时的随笔总是写得很短,洋洋洒洒几千字也总会被我删到一千字之内才肯罢休。总觉得文字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太多了就显得臃肿,全然没了嚼头。就连我的小说,也精简到五万字以内,一个朋友的评语是:不够细腻。于是我忍不住要抱怨这次两千字的任务,刚开始就给我很大压力,所以我也只能说些废话来充字数。

那天王毓静老师讲到“要注意观察生活的细节”的时候,很有同感。我觉得自己的文字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细小的感动--我看着初春萌动的绿意,仲夏烈日下的花伞,秋季漂亮的落叶和冬天暖暖的阳光,心里的文字迅速组合,然后潺潺流淌成溪流,绵延。

还记得那天去图书馆,寄包处的大妈在读报纸那时阳光刚好透过窗子洒近来。她抬头问我:“这个字读什么?”一边指着报纸。我欠身去看,是“蝉”。我告诉她读音和意思,然后看着她的笑颜一如那缕暖暖的阳光,很温暖。生活真的给我我们很多启示,很多感动。

还有一次,大概是下午六点,上完选修课从五楼的楼梯口准备往下走,一个同学拉住我,说:“看那边!”我抬头,远方灯光点点。夜的宁静,点缀在五彩斑斓的灯火之中。我感叹从前没有发现,他说,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发现从前没有发现的。

让人感动的细节是生活的精华,我一直这么认为。于是我用心体会生活,生活也便给了我许多感动。

喜欢文字是一种习惯,把握文字是一种艺术。我庆幸我的大脑里时常装满让我感动的文字。我会一直好好把握上天赋予我的这种幸运,用我的方式去组合文字,去感动自己,去感动别人。保持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就能永远体会文字带给我们的快乐,就如同克伦亚克说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热爱生活,热爱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