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胡荣华Vs杨官璘不寻常的中变,成功的避实击虚【谱】

标签:
中国象棋体育棋魂王子的博客 |
分类: 【象棋综合】 |
一言惊醒梦中人。笔者回味之余,很有兴趣探寻这样几个问题:一,这话的背景;二,何故胡荣华能跳出罗网;三,问题的实质。
杨官璘动感情说这番话,非无原因。“屏风马过河炮”,可以说是杨官璘的镇山宝。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杨官璘南征北战,运用这种布局所向披靡。当时,刚好黑龙江名手王嘉良的《象棋前锋》面世,书中提出了破“屏风马过河炮”的新变化。这就点燃了棋手们在实践中精研布阵方法的导火线。在全国赛和穗哈棋赛上,杨官璘立心跟王嘉良大斗阵法,三番四复采用“屏风马过河炮”布局。充满戏剧性和火药味的斗法,以杨官璘获胜居多告终。自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杨官璘未用过这种布局。主要原因,是他整理多年琢磨心得写成专文,编入《弈林新编》一书中。棋界人士深知,每当棋手将他擅长的布局收藏起来,以后不用则可,一用定有惊人的变化。确实,杨官璘是指望这种布局成为过五关斩六将的宝刀。他不断磨炼,精益求精,尽量使其锋刃能够“吹毛得过”。可是这次在第三届全运会前四名决赛上,杨官璘在关键时刻运刀连搠,都被胡荣华闪过逼人寒光,最后反遭锻羽,怎能不令他惋惜呢!
胡荣华避开虎口去拔虎须的当时,杨官璘的《弈林新编》还未付印。绝不可能是胡荣华探秘后寻找出新的对策。至于何因,用胡荣华的棋风来解释,是最清楚不过了。为了说明问题,得先从布局的特点谈起。“屏风马双过河炮”是对攻较炽烈的一种后手布局。它的特点是:两炮敌前成担杆,封锁卒行线,钳制对方车马的活动,对攻中寻找胜机。历来棋手采用这种布局,形成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卒行线至楚河汉界一带,展开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战。杨官璘对这一矛盾研究得很深刻,很多变化都了如指掌。然而胡荣华的棋风比较泼辣,他不落常套,采用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动干戈之法,驱车跃马,深入敌后,迫使对方的担杆炮失去支援而瓦解,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因此,一九七三年穗沪棋赛和这次全运会决赛都一样,每当杨官璘正要收网擒拿之际,胡荣华突然飞遁过网口。
实战纪录表明,不是杨官璘布下的大网有漏洞,也并非胡荣华有穿网的神力,而是网张开了,却没有中圈套而已。两局胜负的关键,在中变至残局阶段。可以说,杨官璘的布局是成功的,特别是这一局,已明显反夺先手。亦可以说,胡荣华的中变和残局是高超的,特别是一九七三年那一局,他的双车炮运用确实出神入化。由此看来,布阵虽然得法,还是被动的。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使对手非入网不可,这是棋手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内幕新闻的探讨,还得通过实战过程来验证。现在,且看棋坛两杰活现于“楚河汉界”上的勾心斗角!
这盘棋由胡荣华执红子先行:
1. 炮二平五 马8进7
2. 马二进三 卒7进1
3. 兵七进一 马2进3
4. 车一平二 车9平8
5. 马八进七 炮2进4
面对黑方的反击,以往红方的对策有兵五进一;马七进六;兵三进一;车二进四,等等。
6. 兵五进一 炮8进4
黑方这着如走炮8进3,则成另一种布局体系,称之为“新双过河炮”,也有人称之为“过河鸳鸯炮”。顾名思义,这种布局体系较迟于“双过河炮”出现,亦可以说是由“双过河炮”发展而成的新变化。
“双过河炮”与“新双过河炮之作战目标,都是控制对方马的出路。所不同的是:“新双过河炮”防止对方的马从河口奔出;“双过河炮”则防止对方的马从中路连环飞驰。
7. 车九进一
黑方这一应着,以往有走车二进一的,但是不很流行。因为棋手认为这会失去了互相牵制作用,而且另一侧翼的兵力出动较缓慢。目前开局才仅仅走几步,变化显然是复杂的,可不必受他人的评论而束缚思路。过去就有很多对布局早下结论被推翻的事例。从理论上分析,棋手的评价是有一定根据的,不过却没有看到车二进一的长处。倘若这样走,集中兵力从一翼突破封锁,是否有出路?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话值得我们深思。
7. 车九进一 象3进5
8. 车九平六
黑方如改走车九平四,则形成另一布局体系。横车平四或平六,都是抢占肋道要隘,但作用有所不同。横车平四,可集结兵力于一翼,伏有进车塞象眼的凶招,然而红方亦得机开出贴身车,使双过河炮如虎添翼。横车平六,子力部署较均匀,能钳制对方开贴身车,不过容易被迫兑车,使突破双过河炮封锁的兵力稍嫌不足。以往棋界人士评论,认为车九平四属于对攻,而车九平六则偏于稳健。最近提出新的观点是:车九平六比较简明,可以占点便宜。其实新的观点也不太客观,目前开局仅走八步,那有简明之理?亦那有便宜之处?这两种布局体系各有千秋,均值得棋手深入探讨。
8. …… 士4进5
一九七三年穗沪棋赛,杨官璘对胡荣华时,这一着是走马7进6的。接下去的变化是兵五进一,卒5进1,车六进四,马6进7,车六平五,士4进5,车五平三。这样胡荣华仍保持先手。杨官璘《弈林新编》中,对这种变化的结论一样是“红方先手”。这种变化的关键着法是车六进四。北京名手刘文哲在对局评注中,认为车六进四“没有帮助黑方取得满意的优势”。看来,胡荣华和杨官璘对刘文哲的评论有不同的见解。从实战效果检验,他们是取得新的突破。
杨官璘旧局重演,临阵变招。可以猜想,他对马7进6后的车六进四应着,还未找到很好的对策。否则,佯作顺从对方之意,引之入瓮,何乐而不为?!
现在杨官璘变换的上士招数,在《弈林新编》中有过详尽的评述。他演变至中局阶段后期的结论是双方各有千秋。
对于这步棋,亦有人提出考虑走马7进8调转马头奔驰,可避过车六进四的凶着,并能同样协助双过河炮发动攻势。设想是不错的,可作为棋手进一步探讨的借镜。
9. 兵三进一 车1平4
目前黑方兵行线上的双炮有受捉的威胁。如走炮2平7,则兵三进一,象5进7,马三退一,这样黑方的封锁线便瓦解了;又如走炮8平3,则车二进九,马7退8,兵三进一,黑方的封锁线亦会崩裂。两种解拆,都不理想。唯有现在兑车,才能使敌前担杆炮的封锁继续生效。
10.
车六进八 马3退4
11. 兵三进一 象5进7
12. 兵五进一 卒5进1
13. 马七进五 象7进5
杨官璘走子后,将右手指按在大腿上,悠然而有节奏地轻轻颤动。大凡长期细致观察杨官璘弈棋的人,可能体会到,每逢他这样富有感情地“弹琴”,就是施展连珠妙着的前奏。这时的形势,与《弈林新编》里的“屏风马过河炮”的中局研究第五局完全一样。所以杨官璘的心情,好象渔翁望见大鱼游到网口,不禁兴奋起来。
14. 马三进四
胡荣华当机立断,祭出新招,正是“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孙子语。译成白话文是:“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的一套,而是适应情况,变化无穷。”)
假如胡荣华按照老套路走马五进六,撞入埋伏是不足为奇的。杨官璘在《弈林新编》一书中,对马五进六的各种变化,都有详尽论述,自然成竹在胸。胡荣华对这一变化的琢磨,相对来说,是不够杨官璘那么细致。在受时间限制的临场比赛中,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势,事前拆得不细的一方,是容易自投罗网的。但是,马三进四这一招,机灵地使大鱼离开了网口。
过去黑方这一应着,除马五进六外,还有走炮五进三轰打中卒的。由于炮轰中兵后,黑方伏有炮2退2妙手,使得红方中马无法扑出,故此日渐少人采用。
14.
…… 车8进5
15. 马四进六 车8平4
杨官璘捕捉战机,驱车捉马,把作战主力迅速调到重要战略位置上。
16. 仕四进五
静观其变,是大战前夕的必要对策。倘若改走炮五进三,则车4进1,车二进三,炮2平5,马六退五,马7进6,炮八平二,象7退9。这样一轮炮战,很快便会兑去主力成和。胡荣华不愿采取消耗战,宁可在风浪中见个高低。
16. …… 炮8退2
胡荣华采用当头炮连环马阵势,强行推进,企图打开一个缺口。杨官璘为了减轻压力,撤去担杆炮的封锁,退炮河口保护中兵,筑起一道防线。
假如设想将退河头炮改为卒3进1撬马脚,破连环马的如意算盘将会打得响。现将变化试演如下:卒3进1(撬马脚,使红马进无路,退无门),兵七进一,象5进3,炮五进三,象7退5,相三进五,炮8退2。这样,黑方可用撬马脚战术,困连环马于弹丸之地,然后大打歼灭战。
17. 马六进八
胡荣华独马深入虎穴,是“围魏救赵”战术的重要部署。目的是使杨官璘有后顾之忧,难以全力进攻。
17.
…… 马4进3
18. 炮八平六
胡荣华平炮士角控制将门,使虎视眈眈的卧槽马更有威胁,把前后棋子形成一个有机体。
18. …… 炮2平9
杨官璘历来重视一兵一卒的争夺,先前退炮保中兵,以及现在平炮扫边兵,都反映了这种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处理好时,作用是很大的;倘若处理不好,则会错失良机。现在由于杨官璘贪吃一兵,遂使胡荣华能调兵遣将与深入敌后的马取得密切联系。
当前局势(见图),黑方的视野是应该广阔的。我们不妨试从进攻、谋子和防守几个方面的设想演变一下:
如从进攻思想,可突破中路,走车4进1,赶走对方中马,然后驰中卒渡河,等候对方升河头车,再炮2退1射住阵脚,从而将整个局势都控制住;
如从谋子设想,可拣弱的退打,走炮2退2,截断对方马的退路,然后车4退4,伺机将它吃掉;
如从防守设想,可消除隐患,走马3退2,再马2进1, 确保卧槽无虑,反将对方的马置于掌心。
19. 马五退三
好!借连消带打之机,活通车路。
19.
…… 炮9平6
20. 车二进四
胡荣华升车诱兑,埋伏连杀陷阱。
这着如改走马三进四,虽亦有诱杀作用,但被对方识破后,容易兑去有生力量。现将变化试演如下:马三进四,炮6平5(如误走车4平6吃马,则马八进七,将5平4,炮五进一,黑方无法抵御红方叠炮的绝杀),车二进三,卒5进1(如走炮5退1,帅五平四,炮8平9,马四进三,红方的攻势很强),马四进二,马7进8,帅五平四,马8退7,马八进七,车4退4,炮五进二,车4平3,车二平五,车3平4,炮六平三,马7进5。这样兑去主力后,局势便风平浪静了。
20. …… 卒5进1
正着。如误走车4平8兑车,则马八进七,将5平4, 炮五进一,黑方便兵败如山倒了。
21. 马三进五
进马强抢中兵,凶夹妙,好棋!
这着万万不能弃车吃卒谋杀,因黑方车吃车后,可以车换炮解杀。现将变化试演如下:车二平五,车4平5,马八进七,将5平4,炮六退一,车5进2,这样红方便白赚一子了。
21. …… 炮6退5
杨官璘退炮回防,使胡荣华的马无法侵袭卧槽,十分老练。这炮如走退1谋中马,或走退3打八路马,都会出大问题。现将变化试演如下:
一、如走炮6退1,则炮五进二,车4平5,马八进七,将5平4,马五退七,将4进1,后马进六,士5进4,马六进五,士4退5,马五进三。黑方采取先弃后取战法,趁机运子抢占要隘,这时就是破城在望了。二如走炮6退3,则车二平五,车4平5,马八进七,将5平4,炮五进二。黑方亦可先弃后取,巧妙构成叠炮绝杀。
22.
炮五进二 马3进5
23. 马五退七 车4进1
24. 马七进八 炮6平8
25. 车二平三 前炮进5
事后杨官璘对笔者分析这盘棋时,认为这步棋导致形势逆转。他说,产生估计错误的原因,是认为自己的后防较胡荣华的后防牢固,可在对攻中抢先获胜。
这步棋如果杨官璘稳住阵脚,走车4平2勒缚双马, 纠缠中还是能占先手的。
26.
相三进五 车4平8
27. 后马进七
判断正确!行动果断!这时,胡荣华已兵临城下,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如不背水一战,恐怕劫数难逃。
27.
后马进七 前炮平9
28. 马七进五
进马踩象,高!现在,胡荣华力量单薄的右翼面对车马双炮围攻,确实防不胜防。举例说,如走帅五平四,则炮8平6;又如走士五进四,则车8进3, 帅五进一, 车8平4,都会土蹦瓦解。
28.
…… 象7退5
29. 车三进三
先弃后取,白赚一象,妙!这时胡荣华虽然把车奉送到杨官璘马口,但却是肉里藏刀啊!倘若杨官璘贪图小利,拍马踩车,胡荣华则将获机马八进六,巧妙的马后炮将杀立即会摧毁城池。
29.
车三进三 车8进3
30. 仕五退四 车8退4
31. 车三退七 车8平5
32. 车三平一 马5进7
33. 车一进三 车5平6
34. 仕六进五 马7进6
目前,从进攻兵力强弱和部署位置的重要性来衡量,双方是不相上下的。但从防守力量来比较,由于杨官璘缺少一象,显然处于下风。这种局势,按理应该三十六策和为上策了。假如杨官璘采取这一方针,不冒险进攻,走车6进1强迫兑车,可保万无一失。
35.
炮六退一 车6平4
36. 车一平四 车4进3
杨官璘想深一层,觉得缺象有危险,于是回心转意以马换炮,使局势简化,容易谋和。
37. 车四进三
胡荣华驱车卒行,抢占战略要冲,关键之着。
37.
…… 卒1进1
38. 车四平二 炮8平7
39. 车二平五
这着应走车二平一,先将边兵消灭掉,增强对比的力量后,再图谋进取。
39.
…… 将5平4
40. 车五退一 车4退5
41. 马八退六 象5退7
42. 兵七进一 炮7进1
43. 马六退五 车4进3
44. 马五进六
胡荣华的马退而复进,灵活非凡。他诱杨官璘的车调离防守要隘,非决斗不可。
从胡荣华的马一退一进所引起的变化来分析,他作出这一重大决策前,是有烂士象和丢兵的思想准备,并且估计到对方要冒的风险比自己大得多。
44. …… 车4平1
如果杨官璘要使胡荣华的计谋成为泡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走炮7平2,尽力保存残象,并且在胡荣华前进的道路上设下陷阱。倘若胡荣华不察,按计划继续走车五平三,则象7进5,车三进一(不能走马六进五踏象,否则杨官璘炮2进7,士五退六,车4进3,帅五进一,车4退1,胡荣华就会中“败阵枪”下马了),象5进3,立即被杨官璘迫和。
现在杨官璘挥车扫兵,也是谋和的一个条件。不过从全局考虑,这种手段应在防御第二阶段里施展。因为城池不牢,即使消灭对方一两个子,亦无济于事。
45.
车五平三 炮7平8
46. 车三进四 炮8进7
47. 相五退三 车1进3
48. 马六进七 将4平5
49. 仕五退六 车1平3
50. 车三退四 车3退4
51. 车三平五 车3平6
52. 帅五进一
胡荣华的主帅御驾亲征,攻守都有胆略。攻则有露帅之助,诱对方的车沉底后,一步车五平六立即成杀。守则弃掉士象,使对方的车炮单无从入局,断绝后顾之忧。
52.
…… 车6进4
53. 相三进一 车6平4
“车炮单无杀着”和“有炮须留他家士这两句象棋谚语,都有力地说明现在杨官璘掠士是徒劳的。目前杨官璘的九宫十万火急,仅剩的两将又远离主帅,真有远水救不了近火之势。这着应走车6退7,然后又再炮8退7就能体会“残棋最怕车头低”和“残棋炮归家”这两句象棋谚语的意思,还可苦撑危局。
54. 马七退六
以退为进,切断对方车的归路,胜局已定。
54.
…… 车4平3
55. 马六进五 车3平4
56. 兵七进一 车4退7
57. 马五进三 将5平4
58. 马三退四 车4进6
59. 帅五退一 车4进1
60. 帅五进一 车4退8
61. 兵七进一 炮8退8
62. 马四进三 车4进7
63. 帅五退一 车4进1
64. 帅五进一 车4退1
65. 帅五退一 车4退7
66. 车五平八 车4平1
67. 车八进四 将4进1
68. 马三退五 炮8退1
69. 兵七平六
送兵入将口士口,可是对方无法咽下。妙!如将4进1则车八退二,成侧面虎杀势;又如士5进4,则马五进四,困杀主帅。诚然,现在杨官璘的形势,已是回天乏术了。
勿击堂堂之阵
孔明摇着羽扇问:“汝识我阵否?”司马懿曰:“量此‘八卦阵’,如何不识!”孔明曰:“识便识了,敢打我阵否?”懿曰:“既识之,如何不敢打!”孔明曰:“汝只管打来。”于是司马懿吩咐众将如此这般,便挥军杀入阵去。众将只见阵如连城,冲突不出,最后一个个皆被缚了。
《三国演义》这段故事,生动地说明恃强冒险攻打严阵以待之敌是兵家大忌。即使象司马懿那样精通兵法的大将,也难免一败涂地。
这盘棋,杨官璘就是摆开阵势诱胡荣华闯进来的。要不是胡荣华机警,绕阵而过,很难说不会坠落陷阱。诚然,胡荣华对“屏风马双过河炮”布局是颇有心得的,但是他深知杨官璘对这种布局钻研更有造诣。为了免遭请君入瓮之祸,他断然另辟蹊径。
胡荣华临场变换的新招,可能不很理想。最近出版的棋书认为“它的优劣,还有待于通过更多的实践来检验”。但从另一角度来论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如果落入了圈套,胡荣华靠临场极短时间探索,怎能比得上已经过长期思考的杨官璘呢!胡荣华要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又怎能胜得过已将各种变化拆得透彻的杨官璘呢?纵使胡荣华应付过去,从时间消耗,心理威胁,通盘筹划等方面衡量,也是稍为吃亏的。可是胡荣华祭出新招后,双方都没有“底”了,机会就变成均等。相形之下,这算上策。
胡荣华的策略,不禁使人联想起“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的警语(孙子语。译成白话文是:不去攻击阵容堂皇实力强厚的敌军,这是掌握战略战术机动的方法)。
“勿击堂堂之阵”,换言之,是避实而击虚。避实击虚,是自古以来夺取战争主动权的有效战法,曾有过晋军在城濮大败楚军,韩信在井陉大败赵歇等轰动一时的战例。一个善弈者,棋高之处,是从不硬打部署周密之阵,免授对手以可乘之隙,同时把攻击对着防守薄弱的地方,从而调动对手而不被对手所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