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后沟古村
·1·

·2·
后沟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后沟古村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5户,251人(截止2012年),耕地面积为1200亩(777992.22平方米)。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3·
后沟村起源无证可考,从考古发现的一块唐代墓志铭推算约为公元819年,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6年)古碑中记载,“年代替远,不知深浅”。地理位置东经112.8度,北纬37.6度,村落西距榆次城区22公里,北距什贴镇7.5公里,南距东赵6公里(旅游专线)。东与寿阳县毗邻。

·4·
后沟村神庙系统相当完善,保存完好,全村有18座神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观音堂(明代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已是"颓墙残壁"的古刹一座)、玉皇殿、古戏台、关帝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有300多年历史)、真武庙、魁星楼、文昌阁,还有1000多年历史的张氏饲堂。后沟古村浓缩了保存前百年来黄土旱原弄更文明的传统经典:民间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传统工具、民风民俗,保留了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前百年来自给自足的窗同文明。在这台历史冰箱中,古朴的农耕、饮食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窗同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
后沟古村的古戏台古称乐楼、乐亭,是酬神娱人的场所。这是一座前棚后殿的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其前后衔接自然和谐,造型稳重大气,吊柱暗悬,斗栏明纹,檐角平缓,耳墙朴实,砖、石、木三雕俱精,卷棚顶弧线极美。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图为村口的古戏台。

·5·
后沟境内黄土迭起、丘陵起伏,但气候适宜、水源优良、土壤净洁、空气清新,四季分明。

·6·

·7·
在后沟几乎所有的正屋都是窑洞式构造,有的院落还有东西厢房、南屋,构成了完整的四合院。在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门枕石,门帽上有墀头、彩绘,虽然年代久远,但风韵犹存。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沟的窑洞也进行了多种形式上的改造和利用(上下窑、窑中窑、里外窑等)。

·8·

·9·

·10·
吊桥院(四合院)地处一处独立坳,四面绝壁,无路可通。其主人凿西壁成隧道,并在隧道中挖壕沟、设吊桥,形成一处落桥而通、起桥而绝的防卫森严的寨堡式居所;

·11·

·12·

·13·

·14·
依稀可见的古窑洞

·15·

·16·
据村民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来过后沟村,村民依靠古窑洞与日本兵展开周旋,开展斗争。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古老的拴马桩

·25·
古窑洞现在成了车库

·26·
村里的小伙子

·27·
经常有学生来后沟古村写生

·28·

·29·
村后山上的小路

·30·
后沟村的古酒坊远近闻名

·31·

·32·

·33·

·34·

·35·
老人们的笑脸

·36·

·37·

·38·

·39·
老人与小孩儿

·40·

·41·

·42·
这是我们中午下榻用餐的知青院

·43·
后沟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起,穿越院落,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黑龙两个排水体系,流经村西北、东南,最终归入龙门河中。水道深深埋在地下,各家院落都有入水口。专家称“后沟的排水系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乡村排水中绝无仅有,独具特色”。

·44·
观音堂坐落于后沟古村西南方向的半崖之上,坐南朝北,与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称南寺。全寺占地面积490.17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20间;依次由山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三大部分构成,为长方形四合院堂式寺庙,是一座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且保存较为完整的砖木结构建筑寺院。图为观音庙的僧人。

·45·
老人幸福的笑

·4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