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101中学初一语文(下)期末(含答案解析)
(2020-03-02 18:55:59)
标签:
教育 |
第一部分
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该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答题纸的表格中。
1.
A.
B.
C.
D.
2.
A. 声乐训练是门科学,需要合理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有好效果。
B. 6月14日,荷兰队5:1大比分完胜,以锐不可当之势轻取上届世界杯冠军西班牙队。
C. 妈妈想起了临别时安安呕心沥血的哭喊,凄惨的哀求:“妈妈——安安也要——买书——”。
D. 这部电影的画面处理别具匠心,画面全用冷色调,很好地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3.
戒台寺位于北京西郊,寺中佳木葱茏,松柏以“古”“奇”而闻名于世。寺门前的五棵油松,
A.
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树形似虬龙盘曲
B.
树干粗壮有力,直径达1.15米,枝繁叶茂
C.
树干粗壮有力,直径达1.15米,枝繁叶茂
D.
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树形似虬龙盘曲
4.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开播后,在网络和电视上创造了收视奇迹,并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许多观众说,喜欢《舌尖2》就是因为它不仅拍摄了美食,更讲述了做美食的人和事。其中浓浓的乡情更让不少背井离乡打拼的人流下了眼泪。也有网友说,看到人们为准备食材付出的艰辛,让我在体味美食的同时,学会感恩。
A. 温情催人双泪垂
C. 佳片掀起收视潮
5.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叶的灵动,显出小屋的安静;树干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色的鲜亮,显出小屋的沉着。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A.
句把“山”比喻成
B. 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出现为山景增添了生机和情调。
C. 句“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树对小屋的衬托作用。
D. 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树、屋相互衬托,相映成趣的美。
6.
A.
法布尔
B.
辛弃疾
C.
杜甫
D.
陶渊明
二、语文积累。
7.
(1)田亮等曾在体坛上叱诧风云的运动员纷纷进军娱乐圈,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2)二战中初期,英军节节溃退,丘吉尔极为不满,常怒行于色,训斥下属。
(3)俞敏洪白手起家,2006年带领新东方在纽约上市,他本人挤身20世纪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之列。
(4)公元1227年8月25日,一代天娇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
错别字
改
8.
(1)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
(4)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
(5)《黄鹤楼》中以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中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的一句是____,______。
9.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石猴为众猴觅得_________,众猴依照约定,拥戴他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讲信义。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记恨孙悟空,不但不愿借芭蕉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爱子心切,同时也显示出她_____。孙悟空因为_____被唐僧逐回花果山,但得知唐僧遇难就要回去保护师父,而且临见唐僧前要在海里洗掉妖气,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
第二部分
三、文言文阅读,回答下面小题。
【甲】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
生而眇(mi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chui,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蔽林间窥之(__________)
(2)益习其声
(3)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
(4)扪烛而得其形(__________)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合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你说说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粥里春秋》,回答下面小题。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似得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11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12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
13. 对父亲的教导和《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请把这个过程补充完整。
刚刚懂事,_______→年龄稍大,______
14. 请简要赏析选文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请从词语的运用和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5. 选文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选文—段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说明文《辣椒》,完成下面小题。
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属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
辣椒的功能多样。辣椒能刺激口腔黏膜,引起胃的蠕动,促进唾液分泌,增强食欲,促进消化。辣椒也具有杀菌作用。当人摄入辛辣食物后体内温度急剧上升,这样就可以抑制食物中的有害病菌的繁殖或者杀死有害细菌。辣椒还能暖胃驱寒。《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同时,辣椒也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辣椒含有一种成分——辣椒碱,它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刺激体内生热系统,有效地燃烧体内的脂肪,加快新陈代谢,使体内的热量消耗速度加快。据测算:进食一餐辣味之后,可以消耗大于25%的卡路里热量。
辣椒为什么会辣呢?最近,科学家解开了这个秘密。这种让吃不惯辣椒的人眼泪直流的灼痛感觉,可能是辣椒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哺乳动物吃掉的一种策略。辣椒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辣椒素的物质,能够刺激皮肤和舌头上感觉痛和热的区域,使大脑产生灼热疼痛的辛辣感觉。科学家研究发现,辣椒果实被小型哺乳动物吃掉,种子经消化排出之后,几乎不能再发芽。而鸟类的消化系统基本不对辣椒种子造成伤害。科学家认为,辣椒之所以辣是出自保护自己的作用。辣椒不想让动物(哺乳动物)把它们的果实吃掉,所以才在辣椒果实里产生了辣椒素,这样吃不了辣的动物就会放弃。而鸟类却丝毫吃不出半点辣味,辣椒素能给它们清爽的感觉,还有止痛的功效。所以鸟类吃起辣椒来像在嚼口香糖,而果实中的辣椒籽则会完整地经过鸟类的肠道排泄出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播种。
辣椒作为一种美食,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印度人称辣椒为“红色牛排”,墨西哥人将辣椒视为国食。在我国,辣椒在许多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调味品,甚至没有它就无法下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辣椒的辣味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机体的神经系统会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加、肠胃蠕动增快而加倍“工作”;同时兴奋性的刺激会使大脑释放出内腓肽,再吃下去,大脑又会以为有痛苦袭来,于是释放出更多的内腓肽。内腓肽会促进大脑内另一种物质——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它相当于每个人体内的“奖励系统”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于是享乐主义的大脑让我们吃辣吃上瘾了,以至于闻到浓郁的辣味就有进食的冲动。
16. 本文-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再说明,最后说明。
17.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借助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下面材料中所写的现象各印证了辣椒所具有的什么功能,并作简要解释。
材料一:
吃完辣椒后,让人汗水直流,身体里像包裹着一团燃烧的烈火,欲罢不能,越吃越爱吃。近些年来,有人尝试食用辣椒或辣椒制品来减肥。在日本,就已经出现了多种适合女性食用的辣椒制品。
材料二:
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很容易滋生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使人染上疾病。科学家发现,生活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居民懂得用吃辣椒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般来说,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居民(如泰国、印度)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更喜欢吃辛辣食物。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陶器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发明,它的产生和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而此时人类已知道土壤加水后会具有可塑性,并在用火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陶器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又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所以陶器的起源必然还与人类定居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推测,定居后的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为其涂上黏土,后来发现经过火烧后,黏土部分变得十分坚硬,进而直接用黏土烧制成器,于是发明出原始的陶器。可以说,陶器是反映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史书”。
文段二
20世纪后半叶,考古学家对江西仙人洞遗址进行了多次挖掘,获得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其中的陶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当时考古界普遍认为陶器应当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因此当时人们认为仙人洞陶器最早产生的时间不会早于距今1万年。
2009年,中美考古学家在仙人洞遗址重新清理出地层剖面,并在剖面上采集了一系列碳-14测年样本和地层微结构样本,确定了碳-14测年样本跟以往出土过陶器的地层的关系。最终,他们采用放射性碳素测年法准确地测出了仙人洞遗址陶器所处的年代应为距今2万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认定的陶器产生的最早年代。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陶器产生时间的认识,为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资料。
18.
19.
方法:
价值:
第三部分
六、作文。
20.
请结合你升入中学以来的生活,以“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作文纸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书写工整;
(4)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该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答题纸的表格中。
1.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应为脑髓(su);B项有误,应为顷刻(qng);D项有误,应为自怨自艾(yì)。故选C。
2.
【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C项的成语使用有误,“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与此处的语境不符。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上文中说到松柏的特点是“古”和“奇”,所以第一空处补写的部分应该与其顺序保持一致,先介绍其历史,再介绍形状,故排除BC;下文的“绿冠如盖”“姿态奇特”都是主谓关系的短语,所以第二空处填写的也应该是主谓短语,即“树形高大”。故选A。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新闻的第一句话“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开播后,在网络和电视上创造了收视奇迹,并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提炼该段信息,明确对象是纪录片,事件是创造了收视奇迹,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根据标题的下半句,可以压缩为“佳片掀起收视潮”。故选C。
5.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D项的分析有误,第句运用排比,突出了树对小屋的衬托作用,而不是相互衬托。
6.
【答案】B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B项有误,《卜算子·咏梅》的作者是南宋词人陆游,不是辛弃疾。
二、语文积累。
7.
【答案】错别字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叱咤”指发怒吆喝;“怒形于色”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跻身”指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8.
【答案】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戎”“涟”“暮”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9.
【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试题。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石猴和猴子们一起避暑,跳入瀑布泉中,发现了水帘洞。众猴拜石猴为千岁大王,石猴高登王位,称为美猴王。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的事情不借芭蕉扇,体现了她的爱子之情和心胸狭隘。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化为村姑、妇人,全被孙悟空识破。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孙悟空临见唐僧之前,要在海里洗掉妖气,说明孙悟空对唐僧赤胆忠心,十分尊敬。
第二部分
三、文言文阅读,回答下面小题。
【答案】10.
11.
12.
【解析】甲:选自《柳河东集》
乙:选自《日喻说》
参考译文:
甲: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俩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欢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乙:(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
10.
11.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2.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粥里春秋》,回答下面小题。
【答案】13.
14.
15.
【解析】试题分析:
13.
14.
15.
考点:梳理文章情节赏析句子句子含义
点评: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二是按主要人物活动的线索;三是以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物为线索。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描写和修辞手法几个方面进行。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2)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3)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4)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二)阅读说明文《辣椒》,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16.
17.
材料一:辣椒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吃辣椒能有效地燃烧体内的脂肪,加快新陈代谢,使体内的热量消耗速度加快,因而吃辣椒后让人汗水直流,身体里像包裹着一团燃烧的烈火。因而辣椒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
材料二:辣椒具有杀菌作用。热带地区很容易滋生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当人摄入辛辣食物后体内温度急剧上升,可以抑制食物中的有害病菌的繁殖或者杀死有害细菌。
【解析】
16.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17.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18.
(2)了解了土壤加水后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在用火上具备了足够丰富的经验。
(3)已经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19.
价值:颠覆了人们对陶器产生时间的认识(是目前世界上已认定的陶器产生的最早年代),为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资料。
【解析】
18.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第三部分
六、作文。
20.
【答案】欢乐让我成长
在我的家里,很少有忧愁,或者说都是些提不起劲的忧愁,最多就是爷爷和奶奶拌拌嘴。我们更多的是有欢乐,数不尽的欢乐。不信,你来瞧瞧我们这一家子。
春节前的一天,我们照例都要包煎堆和油饺,今年也不例外。到了那一天,我早早就起床了,原以为我是最早的,但却是最后一个。奶奶已经和好了面,弟弟也拿来了盆器,爸爸妈妈也早已准备就绪。我也不能闲着。于是,我赶紧坐到了旁边。
接着,奶奶拿出了一袋已经挑选好的包谷。我和弟弟都在猜测,接下来先放什么呢?弟弟说:“先放油”,我说:“先放糖”,“油”、“糖”、“油”、“糖”……我和弟弟争个没完没了。谁知,奶奶把包谷放入一个大盆中,先放了酒,然后放油,最后才放了糖。我和弟弟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无精打采。“好了,别吵了,快点来做馅吧。”“不行,一定要分个高低。”我和弟弟似乎都很不服气,于是,我再次提出挑战:看谁抓的馅最多。
“比赛开始!”在爸爸的一声令下,我和弟弟飞快地抓起一把包谷往小碗里塞,开始做馅了。因为我的手掌大一些,所以我比弟弟快一步做好了一个,弟弟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使了把劲也抓好了一个,但却明显地比我的小很多。我暗自偷乐,心想,这回你输定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弟弟渐渐超越了我。“你老姐我不是好欺负的”我对他吼了一声。他摆出一副毫不慌张的样子。看来,我要拼了。
终于,在我和弟弟的一番龙争虎斗之后,煎堆的馅全部包好了,谁知爸爸和妈妈已经把我们刚上好的馅抹平了。这下我和弟弟还是没分出胜负。老天似乎是在阻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唉!天命难违啊!我们姐弟俩只能握手言和了。后来,爷爷也把煎堆炸好了,一个个金灿灿的大丸子,一层一层地摆上去,成了一座金字塔,看得我“口水直下三千尺”。这时,弟弟拿了一个给我,我满心欢喜地一口咬下去……呜,好辣呀!“啊,你这个臭小子,妈呀,辣死我了!”
尽管每次都是暴跳收场,尽管每次都要恶斗一番,但无可否认,这是欢乐的表现。在这个充满欢笑的家庭里,我长大了,成了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不知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我的心情,我只能说:“我爱我的家。”
【解析】该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成长”是题目的关键词,指“向成熟阶段发展”,由此可知,“成长”是一个过程。所补充的部分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如父母、老师等;也可以是一种事物,如书籍、高山等;还可以是具体的事件,如登山、旅游等。以上几种思路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写清所补充的内容对于“我”成长的促进作用。
点睛:近年来,半命题作文成了中考的新宠。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