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解“卍夀”之谜

(2016-07-06 14:42:03)

 

                    破解“卍夀”之谜

                     

     先说“卍”。查《现代汉语词典》无此字。查《辞海》有,其解释较长,其中与本文关系

密切的是:本是如来佛胸前的一种符号,意思是吉祥幸福,并非文字;武则天(693年)制定读

“卍”为“万”字音。

     在唐朝时,佛教颇受重视。武则天曾聘五祖弘忍的门徒神秀为“帝师”。为便利口语交流,

确定“卍”读音。这既非“音译”也非“义译”,只是给一个口语称呼。“卍”仍然不是汉字,

也不具有“万”字的词义。

 

     再说“卍儿”。在《红楼梦》第19回中,描写了宝玉偶然撞见他的奴仆茗烟,正在与一个

女孩儿交欢。宝玉放跑女孩儿,追问女孩儿的名字时,有如下文字(引自程甲本):茗烟大笑道:

“…,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头《卍》字的

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万儿。”

     许多《红楼梦》读者,都容易记住这段小故事,不仅因为有趣,或许还被“卍”字所吸引。

笔者就被朋友问起过:“万儿”是下等人,其母亲很可能是文盲,她如何做那样的梦,还知道

“卍”读做“万”?

     其实,在佛教广为流传时,贫苦的下等人也有信仰者,期盼有所解脱。只要他们接受佛教

传授,即使是文盲,也会记住符号“卍”,并且知道读做“万”。

     再来考察前面的引文,在出现《卍》字之处,加了《 》号,以显示“卍”是符号,不是

汉字;在此处使用“卍”,是为了便于理解“不断头的花样”,如果使用“萬”(或万)字,

则不知所云了。至于名字叫作“万儿”,也是合理的。因为,名字只是个“符号”,用“卍儿”

也未尝不可,不过,此“符号”还需要有读音,尽管母亲知道称呼她为“万儿”,但是,可能有

读者不知道“卍”的读法,此时,或者加注解(卍音万),或者直接使用“万儿”,这既摆脱了

读音困难,还间接地传授了“卍”的读法。

 

     现在说“卍夀”。在友人提问的启发下,还想了解《红楼梦》中使用了几次“卍”字。除

前面引文,还有一处,在第17回中,描写为接待贾元妃省亲所建造的“大观园”已完成,贾政带

领诸门客与子侄们到各处视察,并拟定景点名称和对联。当走进一间与众不同的大房间时,有如

下文字(引自程甲本):

        说着,引人进入房内,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

        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

        彩销金嵌宝的……

不难看出,此处是珍贵工艺品的陈列室。其中“万福万寿”在不同的手抄本中,有几种异样的字

体。特别在有的抄本中,“万”字被“卍”替代了,而且,“福”“寿”二字还用“篆体”字替

代(见影印图)。面对如此怪异现像,引起笔者的关注,决心仔细考察,其结果见表一。

                  

                   ( 略 )                      ( 略 )

       影印图:  庚辰本第370页                戚序本第602页

 

 

                 表一,各抄本中出现卍字的记录

                第17回                                第19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杨藏本, 第193页用“萬福万夀”,    第213页用万字、万儿。

     列藏本,第628页用“萬福萬夀”,    第697页用萬字、萬儿。

     甲辰本, 第524页用“萬福萬夀”,    第571页用万字、万儿。

     程甲本,第277页用“万福万寿”,    第315页用《卍》字、万儿。

     程乙本, 第101页用“萬福萬夀”,    第111页用卍字、萬儿。

     舒序本, 第2109页 无“萬福萬夀”, 第2157页用卍字、卍儿。

     庚辰本, 第370页(见影印左图),  第407页用卍字、卍儿。

     己卯本, 第337页(见影印左图),  第374页用卍字、卍儿。

     蒙府本, 第623页(见影印右图),  第689页用卍字、卍儿。

     戚序本, 第602页(见影印右图),  第665页用卍字、卍儿。

        (甲戌本, 郑藏本、卞藏本、靖藏本, 缺少此两回。)

 

 

虽然,在不同手抄本中,出现异文现像并不少见,但是,具有如上复杂程度的,还是不多见的。

由此又引导笔者查阅脂砚斋的批语,其结果见表二: 

 

                表二,出现在卍字后面的脂砚斋批语记录

   庚辰本,在“卍儿”之后有双行批:

         音萬。

   庚辰本,在“或博古”之后有双行批:

        花样周全之极,然必用下文者,正是作者无聊,撰出新异笔墨,

        使观者眼目一新。

   庚辰本,在“万福万寿”之后有双行批:

        前金玉篆文,是可考正篆,今则从俗花样,真是醒睡魔。其中

        诗词雅(哑)谜以及各种风俗学文(问),一概不必究,只据

        此等处,便是一绝。

   (己卯本,戚序本、蒙府本,都有与庚辰本基本相同的脂批。)

 

 

     现在,先做如下简单分析。第一条批语“音萬”,是对“卍”字的读音加注解。这与前文

提到“加注解(卍音万)”不谋而合!此外也无再深究之处。

     在第二条中,特别强调“然必用下文者”,“撰出新异笔墨,使观者眼目一新”,可见,

对出现“卍福(篆字)万夀(篆字)”非常重视。然而,重读前面对第17回中引文“或流云百

蝠……,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其中“或万福万寿”与“或流云百蝠”等并列词语有7个

之多,而且,“万福万寿”很普通,唯有“寿”字与“寿旦”相关。说实话,在此引文中,

“万福万寿”属于可有可无之笔。然而,此批语却像哑谜,似有玄机。

     在第三条批语中,好像说明“夀”是篆字体,名为“金玉篆”,而且 “是可考正篆”,

不过“今则从俗花样”(非严格原样)。况且,戚序本与庚辰本虽然有基本相同脂批,“夀”

字却有迥然不同的“花样”(见影印图),它们都是“金玉篆”类吗?笔者在网上查到许多篆

字体,比如,大篆,小篆,玉筋篆,等等,就是不见“金玉篆”,也未见到那两个“花样篆体

夀字”。于是,不能不怀疑此批语是“杜撰”的,因为,“芒种节是葬花节”就是杜撰的,而

且批者也不否认。因此自然想到,此批语似有隐寓。

     在此,基于如上的分析,来探讨“卍夀”之谜。此话要从贾元妃省亲暗喻曹寅接驾南巡

说起。

     其一,在第16回,有脂批:

          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惜(昔)感今,

     其二,在第16回,借贾琏的乳母之口,回忆南巡时说出:

         “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也不过是拿

         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 【却落得曹家“亏空”的罪名,笔者注】

     其三,在第18回,借贾元春对省亲耗费巨大,提出劝告:

          “……,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

据史料记载,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由曹寅负责接待(是其首次担此任)。在1703年第

四次南巡前,康熙在李煦奏折上有批语(引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412页)朕九月二十五

日自陆路看河工;尔等三处千万不可如前岁伺候。若有违旨者,必从重治罪。可见上次南巡,三

处织造,供应之奢矣。

     其四,在康熙第四、五、六次南巡时,也是由曹寅负责接待。特别是,其中有三次含盖了

康熙的生日(三月十八日)。例如,在第五次南巡时,“十八日,驾至苏州,值万夀,百官上

朝叩祝,进献礼物。”(引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425-426页)。其实,夀礼之多至少以

数百计之,在史景迁著的《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崖揭密》(第159-162页)中,有

很多具体叙述。而且,还记述了一件颇有启发的事,即,在曹寅的引导下,在扬州的行宫中,

花费巨资设计了“古香古色的观景,皇帝大喜,召集扈从都来见识”(第163页)。可以想见,

在南京的行宫也有供观赏工艺品的陈列室。或许那件“金玉篆”的“壽”字,就在其间出现过。

此物实为金玉之质,精雕细制而成,假借“金玉篆字”为名,送给金玉之体的皇帝。在那些年

代,曹寅侄儿曹頫正值少年,可能知道此事。那么,曹頫将此“行宫中的陈列室”“克隆”到

“大观园”中,岂不妙哉!其中,突出“壽”字,乃是画龙点睛之笔,否则无法体现此“陈列

室”的归属!如此说来,“卍夀(篆体)”扮演了为“省亲≈南巡”的一条“物证”。 于是,

那些脂批内容便迎刃而解了。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想。

     最后,对如上的猜想,谈点具体思路。

     第一点,出现在庚辰本等四个抄本中的“卍福(篆字)万夀(篆字)”,只能是作者或其

合作者所写,不会是读者、收藏者、印书者所写。

     第二点,根据前文的叙述,所谓的“福(篆字)”与“夀(篆字)”,并无出处;而且,

“卍”不是汉字,更不宜当做“萬”字使用;还有,在《红楼梦》中使用如此不伦不类的“篆

字”,仅此一处,从文学角度看,是起负面效果的,让读者不知何意。按理说不应当用此笔墨。

这不仅是笔者的拙见,在十个版本考察中,有6个不用此“花样篆字”,而且,谁也没有“硬证”

断言这6个抄本都是“伪抄本”;况且,在舒序本中,彻底删去“卍福(篆字)万夀(篆字)”

四字,并不影响阅读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19回中出现的“卍”字,照抄无误,这表明

舒序本(抄者,或收藏者)认为,第19回使用“卍”字是合情理的,在第17回是不合情理的

(与笔者看法吻合)。由此可见,对使用“卍福(篆字)万夀(篆字)”是有异见的。面对如

此“混乱如麻”的抄本,又有“不伦不类”的脂批,给程伟元和高鹗制作活字版《红楼梦》时,

提出了一个“小难题”。笔者以为,前文指出的几条“负面看法”,程高两位也会认真思考过,

最后处理结果已列在前文的考察结果中(见表一)。笔者认为,程甲本的处理是最佳方案:在

第19回中的最佳性,已在前文叙述过了,在第17回的最佳性是显然的。

     第三点,既然在前一点中指出有多项“负面因素”的看法,为什么在抄本中还会出现那

样的文字呢?其实,在前文分析脂批时,已经回答了此问题。说句心里话,坚持写出那四个

“篆字”者,很可能是为道出曹家“亏空”真像而“一吐为快”的。所以,如前文所言,此人

极可能是曹頫。

     第四点,本文的猜想只是“一家之言”,或许能引出更合理的破解。说实在的,作为名

著小说《红楼梦》出版,应当采用程甲本中的描写方法。既不难为读者费解,也避免误用世界

闻名的佛教像征吉祥的符号。

 

 

参考书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史景迁著,陈引驰等 译,《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崖揭密》,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