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年号,历时十一年(1851年—1861年)。奕詝是道光帝第四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秘密立奕詝为皇太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驾崩,奕詝即位,以第二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咸丰帝即位后勤于政事,锐意改革,除弊求治,任贤去邪,企望重振纲纪。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占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成为清朝的心腹之患。咸丰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联合外国势力,合力对太平天国起义进行了围剿。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清政府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咸丰帝奕詝逃亡至热河,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终年三十一岁。太平天国战争使得清朝税赋捉襟见肘,到咸丰三年(1853年),不得不采取了铸制虚值大钱的办法以解决财政困难。以前停铸的宝河、宝蓟、宝济、宝台、宝鞏、叶尔羌等钱局又重新开铸,而且又新设了热河的宝德局和新疆的喀什噶尔等钱局。各局所铸咸丰年号大钱通宝、元宝、重宝名称多样,钱币大小不一折当无度。这些虚值大钱也都有相对应的祭祀大钱存世。
下面首先介绍大小三等钱背铸龙飞凤舞图样的“咸丰通宝”祭祀大钱,其中最小等级者直径69.8毫米,第三等级者直径115.0毫米,第四等级者直径141.0毫米。三钱皆为外郭宽阔、穿郭较细、穿孔狭小的样式。面文“咸丰通宝”四字对读,书法不再采用前朝的宋楷字体,代之以秀丽生动、凝练遒劲的楷书字体。钱背围绕穿孔铸凸起的龙飞凤舞图形,穿右一条飞舞盘旋的巨龙从天而降,穿左一只凤鸟展翅凌空飞来,穿孔上下另有两个火焰缭绕的宝珠。这种图样已见于雍正、嘉庆、道光等朝的祭祀大钱,应为册封皇后时祭告天地祖宗的铸币。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咸丰帝册立钮祜禄氏为皇后,也就是后来与西太后一起垂帘听政的东太后。上述三个等级的大钱虽然都为册封皇后而铸,但最小等级大钱和第四等级大钱都比通常同等级祭祀大钱直径略小一些,最小等级大钱穿郭较宽,第四等级大钱还残留有鎏金痕迹,两者或为铸币前期形成的样钱。

天马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背龙飞凤舞图寛缘细郭狭穿大钱,直径69.8毫米,穿宽9.2毫米,外郭宽9.4毫米,厚8.6毫米,重218.5克

李忠宝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背龙飞凤舞图寛缘细郭狭穿大钱,直径115.0毫米,穿宽16.0毫米,厚8.8毫米,重552.5克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咸丰通宝”背龙飞凤舞图寛缘细郭狭穿大钱,直径141.0毫米,穿宽22.0毫米,外郭宽16.0毫米,厚8.3毫米,重834.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