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历时六十年(1736年—1795年)。弘历在雍正帝诸子中排行第四,但长兄、三兄先后去世,所以弘历实为第二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按遗诏弘历即位成为清朝第六位皇帝。弘历在位期间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弘历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乾隆帝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年间铸有楷书对读的“乾隆通宝”小平钱和折十大钱,钱背满文纪局,版别繁多、存世量大。与其相对应,目前亦见多种镇库大钱。
此前通过介绍天命、顺治、康熙、雍正等几个年号的镇库大钱,我们对清朝镇库大钱已经有所认识。清朝的镇库大钱一般为第二等级以上规格的大钱,最小等级的比较少见。相同样式和字纹的不同等级系列大钱兼铸的情形较多。钱币多采用失蜡法工艺铸制,但也有少量采用翻砂法工艺铸制。这大概与需求的差异有关,国库的规模有大有小、有国家直接管理的,也有地方管理的,所以对镇库大钱的规格等级、铸造工艺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
乾隆年号历时最长,但我们目前所见“乾隆通宝”皇家大钱的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少。这大概与藏家的收藏心理有关,因为“乾隆通宝”是清钱中存世量最大、最为普通的钱币,如果有第二种选择,藏家都不会收藏“乾隆通宝”。但皇家大钱不同于流通钱币、钱币上的纹饰标记记录了一个时期铸制皇家大钱的动态,每一种皇家大钱都弥足珍贵。比如我们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乾隆通宝”背“大清镇库”大钱中,就有两种外郭上加铸了前所未见的新纹样。一种是第二等级的镇库大钱,外郭铸游龙穿花纹。另一种是采用翻砂法铸制的第四等级镇库大钱,外郭铸两龙抢珠纹。后者面背地张上还分别加铸了对蝠对桃纹和暗八仙纹。这说明乾隆年间十分注重镇库大钱的推陈出新。另见第三、第四两等大钱外郭均铸十二生肖纹,应为同期铸制的系列镇库大钱。与前朝形制一样,“乾隆通宝”镇库大钱多为外郭特别宽阔、穿郭纤细、穿孔狭小的样式。面文“乾隆通宝”四字楷书对读,书法与行用钱一体同风,皆为端庄工整、饶具宋楷风韵的字体。钱背仍为楷书对读的“大清镇库”四个雄浑遒劲的大字。一种中缘细郭穿孔宽大的第三等级镇库大钱,通体都不加铸阴刻纹饰,这种素面钱币在历朝皇家大钱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类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乾隆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莲花荷叶纹大钱,直径96.3毫米,穿宽12.8毫米,外郭宽19.1毫米,厚8.3毫米,重423.9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乾隆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云龙穿花纹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2.7毫米,外郭宽17.7毫米,厚8.8毫米,重437.0克

泉为乐泉友集藏的“乾隆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两龙抢珠纹大钱,直径144.0毫米,穿宽22.0毫米,外郭宽26.0毫米,厚8.0毫米,重975.0克

李庆河泉友集藏的“乾隆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十二生肖纹大钱,直径115.0毫米,穿宽16.7毫米,厚8.0毫米,重578.8克

笔者集藏的“乾隆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十二生肖纹大钱,直径145.3毫米,穿宽21.4毫米,外郭宽28.2毫米,厚8.4毫米,重940.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乾隆通宝”背“大清镇库”中缘细郭大钱,直径114.0毫米,穿宽21.5毫米,外郭宽13.2毫米,厚8.7毫米,重54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