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历时十三年(1723年—1735)。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在北京逝世,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元“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改善秘密立储办法,促使皇位继承制度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用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在经济方面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朝乾夕惕,其一系列社会改革保证了康乾盛世的持续演进。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终年58岁。雍正年间铸有楷书对读的“雍正通宝”小平和折二两等钱币,钱背满文纪局。
由于清朝祭祀大钱并未大量流出,目前只见一种第二等级的圆形穿孔“雍正通宝”祭祀大钱。这种方形穿郭圆形穿孔的钱币俗称“金口未开”,应为前期样钱。有泉友误认为这种钱币是手工雕刻的雕母,实为误判。这种形制的祭祀大钱元代就已经出现,这些钱币无论从铸造工艺看还是从表面痕迹看都与其他方孔皇家大钱没有差别,所以这种大钱亦为用失蜡法铸制无疑。这枚“雍正通宝”大钱钱背围绕穿孔铸龙飞凤舞图形,应为册封皇后时祭告天地祖宗的铸币。这种图样之前曾见于张献忠所铸“西王赏功”祭祀大钱。
“雍正通宝”无论祭祀大钱还是镇库大钱面文书法都如出一辙,“雍正通宝”四字楷书对读,字体端庄工整,笔画粗细匀称,饶具宋楷风韵。
所见镇库大钱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为数居多的常规样式,外郭特别宽阔、穿郭纤细、穿孔狭小。钱背为楷书对读的“大清镇库”四字,书法雄浑遒劲,与前面介绍的顺治、康熙镇库大钱一体同风。宽阔的外郭上都加铸了阴刻纹饰。其中一种外郭铸云龙戏珠纹的大钱为翻砂法铸币,或为前期试铸样钱,外郭上的纹饰亦属首见。两种外郭上同铸十二生肖纹饰的“雍正通宝”分别为第三和第四等级的镇库大钱,钱体硕大美轮美奂,应为同期铸制的大小两等系列铸币。第二种类型是一枚中缘细郭穿孔宽阔的大钱,通体都未加铸阴刻纹饰。由于外郭收窄,钱文字形较大,更显雄浑豪壮。第三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形制大体相同,也是中缘细郭穿孔宽阔的样式。但钱背形式有所不同:穿孔左右横书满文“宝泉”二字,是为纪铸钱局名,为户部宝泉局之意;穿孔上下用汉字楷书铸“镇库”二字,书法与钱背铸“大清镇库”大钱中的“镇库”两字同出一辙。其实这“镇库”两字从唐朝以降历朝都将其当作范本摹写到本朝的镇库大钱上,只是前缀的朝代名称有所变化而已。这大概是一种迷信的传承,认为在前朝已经起到震慑作用的“镇库”两字还会继续对邪祟起到震慑作用吧。这种钱背满汉文并用的镇库大钱尚为首见。这种样式的“雍正通宝”镇库大钱亦见同期铸制的第二、第三两等系列大钱。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龙飞凤舞图外郭漫天祥云纹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0.0毫米,外郭宽12.8毫米,厚8.8毫米,重425.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缠枝莲荷纹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2.8毫米,外郭宽18.5mm毫米,厚8.6毫米,重431.8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栀子花纹大钱,直径96.3毫米,穿宽12.7毫米,外郭宽18.5,厚8.7毫米,重428.0克
古泉园丁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云龙戏珠纹大钱,直径94.0毫米,厚9.0毫米
李庆河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十二生肖纹大钱,直径115.0毫米,穿宽17.0毫米,厚9.0毫米,重647.1克
东北军泉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大清镇库”外郭十二生肖纹大钱,直径145.6毫米, 穿宽21.2毫米,
厚9.0毫米,重1008.9克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大清镇库”中缘细郭广穿大钱,直径95.8毫米,穿宽19.0毫米,外郭宽11.5毫米,厚8.8毫米,重415.0克
泉为乐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满文“宝泉”汉字“镇库”大钱,直径96.0毫米,穿宽19.0毫米,外郭宽10.0毫米,厚8.0毫米,重413.3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雍正通宝”背满文“宝泉”汉字“镇库”大钱,直径114.0毫米,穿宽21.0毫米,外郭宽13.5毫米,厚8.9毫米,重53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