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赏功”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所建大西政权铸币。张献忠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生于陕西延安府定边县。少时曾读书,后有充当延安府捕快、从军等经历。明末北方各地天灾人祸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陕北地区首先爆发了以王嘉胤为首的农民暴动,接着宜川王左挂、安塞高迎祥等人纷纷响应,战乱遍及陕西全境。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组建队伍响应王嘉胤的暴动,自号“西营八大王”。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破凤阳,打出“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号。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建元“大顺”。大顺三年(1647年),张献忠在南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箭身死。余部在孙可望率领下被南明永历政权招抚。“西王赏功”钱即为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之后铸币,行用钱为直径近50毫米的大钱,有金、银、铜三种材质的钱币。顾名思义,该钱是赏赐部下、激励斗志的钱币,金、银、铜三材兼铸也明显带有论功行赏的意味。“西王赏功”钱过去十分稀罕,近年所见逐渐增多,也有泉友怀疑其另有铸主。但目前所见与行用钱相对应的祭祀大钱皆为明朝制式,可证为张献忠铸币无疑。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可谓改朝换代,品类繁多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为何要沿袭明朝制式?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西政权仓促创立,在宗法仪轨方面无所依傍,因而多袭用明朝现成的法规制度和治国理念。二是张献忠对明初朱元璋开疆辟土的作为十分迷信和崇拜,试图复制再现这一过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活动和军事扩张都是张献忠效仿的重点。
“西王赏功”祭祀大钱主要有以下品类:
一是登基之初效法明太祖铸制了钱背穿上月孕星穿下北斗七星大钱。北斗星所在的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与人间帝王的居所相对应。将这种图形铸于祭祀大钱上,意在宣示自身乃是天命所归的帝王。
二是建国后册封皇后时铸制了两种钱背有龙凤图形的祭祀大钱。一种穿右一条飞舞盘旋的巨龙从天而降,穿左是一只凌空飞来的凤鸟,一龙一凤相会于穿下。但这种龙飞凤舞图形不同于辽代的龙凤呈祥图形,也不同于明朝的龙凤朝阳图形,不知源于何朝。如认为是大西政权首创,后世清朝历代也多有使用。在大清眼中张献忠所建是僭伪政权,不太可能沿用其铸币图样。也有可能是大西政权袭用了大清的早期铸币样式。近四百年云烟掩藏的真相而今已不易考证了。另一种钱背铸腾飞龙凤纹图形的大钱构图虽与前者有差别,但图中龙凤的画法与前者是大体相同的,只是将龙图按顺时针方向从穿孔的右侧位移到了穿孔的左侧,将凤图从穿孔的左侧反转移到穿孔的右侧。这样将原来分于穿上会于穿下的龙凤图形转变成了首尾相接的态势。
三是效仿明初制式也铸制了钱背有四月孕四星标记的大钱。但目前所见大小两种背四月孕四星标记的钱币似非同期铸币。一种面文笔画较细,与钱背较小的月孕星标记相搭配,整体风格显得纤巧雅致;一种钱文笔画粗壮,与硕大的钱背标记相匹配,更显雄浑豪放。
四是两种钱背穿上铸“国”字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也是效仿明初制式铸币。明太祖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后,将“定”、“国”二字分铸于祭祀大钱钱背以祭告天地祖宗,张献忠沿袭这种做法也期待出现明初国事大定的局面。
五是效法明成祖朱棣铸制了多种钱背穿上有骏马图的祭祀大钱。这种骏马图不是寻常百姓家的蹇驴驽马,而是驰骋疆场的战马。明成祖朱棣率先将这种图形铸于祭祀大钱上,是为了彰扬以武安邦的治国理念。张献忠起义造反几经磨难初创了大西政权正值以武图存之际,当然也要继续将军事斗争进行到底。
六是亦见一种背穿上“文”字及嘉禾图的祭祀大钱。这种祭祀大钱式样亦为明成祖朱棣留下的规制,意在宣扬以文治国和重视农桑的理念。张献忠铸制这种样式的祭祀大钱在当时也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意在说明自己文武兼备关怀苍生。其实他还没有达到顾及更多治国大事的阶段。所以这种钱背样式的祭祀大钱也所见无多。
七是还有一种钱背穿上铸“鹤”字的“西王赏功”是为纪地名的祭祀大钱。在祭祀大钱钱背纪地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遗制,当初朱元璋开疆辟土每占据一地即在当地设置行省、并铸钱背纪地名的祭祀大钱以祭告天地祖宗。这枚钱背纪“鹤”字的祭祀大钱即为张献忠效仿朱元璋做法所铸钱币。古鹤州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这时李自成也在襄阳建号称王。为避免与李自成争锋,张献忠率部南下湖南,当年就控制了湖南全境。这种钱背纪“鹤”字的祭祀大钱即当铸于这段时间。
八是钱背穿上铸一楷书“百”字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这种钱背纪值大钱亦为明初洪武朝遗制。“百”为象征性纪值,意在说明此钱价值不菲。
九是还有一种钱背穿上铸祥云纹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明初未见这种样式的祭祀大钱,祥云纹标记仅见于较晚的天启、弘光年间所铸祭祀大钱上。
十是大小两等中缘细郭大穿孔样式的通体都不加铸阴刻纹饰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样式相同的两钱可以看做是同期铸制的大小两等系列铸币。但两钱性质和作用不同:较小者是用翻砂法铸制的银质钱币,是铸币前期形成的样钱;较大者是正式是用失蜡法铸制的鍮石材质祭祀大钱。
除了以上多种沿袭明朝制式铸制的祭祀大钱外,大西政权也有几种自创的新模式祭祀大钱:
一是钱背穿上铸一楷书“工”字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工”字代表工部,是铸币管理部门。明清两代皆在工部设宝源局、在户部设宝泉局负责铸币事务。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在四川成都称帝,也设置了六部。这枚钱背铸“工”字的大钱意在表明所设工部具有铸钱职能。
二是钱背穿上铸一“川”字、穿下铸一“户”字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张献忠在四川成都称帝,穿上“川”字即为纪地名“四川”,穿下“户”字代表户部,表明户部具有铸钱职能。
三是钱背铸“天下太平”四字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天下太平”四字楷书对读,书法端庄工整,犹如现代的仿宋字。后来的太平天国钱币上的字体也与之类似。可见祭祀大钱的风格特征并非空穴来风,都是有历史渊源的。历代祭祀大钱多用纹饰来表达“天下太平”的涵义,直书文字当属首见。这也为清代各种钱背铸“天下太平”的年号钱开了先河。后世将这类清钱称为“宫钱”,其实也应是祭祀大钱的对应铸币。
除了以上多种祭祀大钱外,还有见背文有所不同的两种“西王赏功”镇库大钱。一种穿孔上下竖书“镇库”二字,一种上下右左对书“大西镇库”四字。同为镇库大钱,为什么钱背文字有差别呢?笔者认为前者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时的铸币,由于当时还未建立大西国,因而镇库大钱钱背仅铸“镇库”二字。而后者应为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国之后的铸币,所以在“镇库”前面加上了国号“大西”字样。
除了频繁效法使用明朝祭祀大钱的钱背制式外,张献忠大西政权也多次使用了明朝使用过的钱币外郭纹饰。如明朝建国之初铸制“洪武通宝”祭祀大钱时曾用过的繁华聚福纹是用唐朝就已出现的对开牡丹纹改制而成的新纹样。新纹样将对称图形中间的牡丹枝叶去掉,加入了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在原有天下太平、繁荣昌盛、吉祥富贵等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福从中来的新寓意。这种纹样曾出现于三种不同钱背样式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上。张献忠反复使用明朝开国之初使用过的祭祀大钱纹样,明显带有迷信色彩,梦想复制明初开天辟地的过程。此外,“西王赏功”祭祀大钱还使用过明朝祭祀大钱上出现过的五福齐集纹、佛教八宝纹等外郭阴刻纹饰。张献忠大西政权对另一种较早出现于唐朝的漫天祥云纹也情有独钟,这种纹样曾四次出现于不同的“西王赏功”祭祀大钱上,可见张献忠对一统天下、祥云漫天的期盼。“西王赏功”祭祀大钱上也出现了繁盛牡丹纹、繁盛莲花纹、凤穿福云纹、丰硕莲花纹等多种前所未见的纹样,也有可能是张献忠大西政权新创。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西王赏功”背上月孕星下北斗七星外郭对缠藤蔓纹大钱,直径72.5毫米,穿宽9.5毫米,外郭宽13.0毫米,厚5.7毫米,重144.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