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明、百业复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铸币
“嘉靖通宝”祭祀大钱集锦
弘治十八年(1505年),年仅三十六岁的明孝宗朱祐樘驾崩,其15岁的长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次年改元正德元年。正德年号历时十六年(1506年—1521年),史书未见有关铸钱的记载,后世也未见有实物留存。明朝实行钱钞兼行的政策,未铸行钱币的年号仍会发行纸钞,用于祭祀的钱币应该也是纸钞。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年仅三十一岁的明武宗驾崩,身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是为明世宗,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年号历时四十五年之久(1522年—1566年)。《明史·食货志》记载:“至世宗嘉靖六年,大铸嘉靖钱,每文重一钱三分,且补铸累朝未铸者。”遗留后世的“嘉靖通宝”为楷书对读钱币,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钱币俱全。
目前所见“嘉靖通宝”祭祀大钱品种、数量均不多,多为按祖制铸制的大钱。一类为按明成祖朝遗制铸制的体现治国理念的大钱,有背“文”及嘉禾图和背穿上骏马图两种钱背样式。一类为钱背纪值的大钱,有背穿右纪“百钱”和背穿右纪“九钱”两种,所纪均为大额虚值。历朝祭祀大钱都存在合背钱样式,但明朝建国以来直到嘉靖年间才首次出现这种样式,也可谓嘉靖年间的创新。另外嘉靖年间也铸有窄缘细郭形制、通体都不加铸阴刻纹饰的祭祀大钱。
以上祭祀大钱从面文书法角度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书风遒劲生动,带有行书意蕴,如“通”字“甬”头凸起、走之旁笔画不曲折,“靖”字“立”旁下面一横较为平直等。另一类为端庄刻板的楷书,“通”字“甬”字头为平头、走之旁有曲折,“靖”字“立”旁下面一横写成斜提。
“嘉靖通宝”大钱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多为历朝已有的现成纹样,但其中的三组繁华聚福纹是明太祖朝用唐朝“开元通宝”祭祀大钱上的对开牡丹纹样改制而成的新纹样。之后的“洪熙通宝”、“宣德通宝”等祭祀大钱都曾多次反复使用,不但注重的是纹饰本身的象征意义,更体现了后世子孙对率先创制这种纹样的明太祖的追念。
团长泉友集藏的“嘉靖通宝”背穿上“文”及嘉禾图中缘细郭大钱,直径96.0毫米,穿宽17.0毫米,厚9.0毫米,重429.04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嘉靖通宝”背穿上骏马图外郭繁华聚福纹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9.7毫米,外郭宽13.3毫米,厚5.5毫米,重139.9克
泉之恋泉友集藏的“嘉靖通宝”外郭蝙蝠双桃纹合背大钱,直径72.0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2毫米,厚5.4毫米,重139.0克
翠海金湾泉友集藏的“嘉靖通宝”外郭蝙蝠穿云纹合背大钱,直径72.1毫米,穿宽11.8毫米,外郭宽11.8毫米,厚5.4毫米,重139.4克
团长泉友集藏的“嘉靖通宝”背穿右“百钱”外郭二龙争宝纹大钱,直径115.0毫米,穿宽19.5毫米,厚9.0毫米,重596.7克
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嘉靖通宝”背穿右“九钱”外郭回环藤蔓纹大钱,直径72毫米,厚5.7毫米
笔者集藏的“嘉靖通宝”窄缘细郭光背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12.6毫米,外郭宽5.4毫米,厚5.8毫米,重115.0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