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群雄逐鹿—元末红巾军韩宋政权铸“龙凤通宝”大钱02
“龙凤通宝”背暗八仙纹四种外郭缠枝葫芦纹大钱
前面介绍的外郭铸缠枝葫芦纹的“龙凤通宝”钱背地张铸十二章纹中的四种阴刻纹章,分别为藻纹、星纹、黻纹和华虫纹。下面再介绍两种类似的祭祖大钱。两钱皆为用翻砂法铸制的钱币,一为青铜材质、一为铜鎏金材质。都是最小等级的祭祀大钱,直径在70毫米左右。和前面介绍钱币一样,皆为寛缘细郭、狭穿形制。面文也都是楷书对读的“龙凤通宝”四字,书法与前面介绍钱币一体同风皆为一家手笔,字形较比方正,笔法灵活生动,“凤”字掐腰是其特征。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同样也是缠枝葫芦纹,寓意子孙繁盛、福禄万代绵延不断。所不同者,这两枚钱币钱背地张不铸十二章纹,而是加铸了暗八仙纹中的四种阴刻纹样,穿上为灯笼、穿右为阴阳板、穿下为笛子、穿左为葫芦。暗八仙纹是以相关器物指代道教的八位神仙。钱背上的纹样最早曾出现于南北朝北周所铸“永通万国”祭祀大钱上,与后世流传的暗八仙纹互有异同。元代兴起的白莲教融合弥勒教、明教、道教三种信仰,流派较多信奉的神祇也非常复杂。在这两枚钱币上亦见红巾军对白莲教的信仰倾向。这两种钱币皆为铸币前期形成的样钱,青铜质大钱是试铸样钱,铜鎏金大钱是上呈样钱。
殷古斋泉友集藏的“龙凤通宝”背暗八仙纹四种外郭缠枝葫芦纹大钱,铜鎏金,直径70毫米,穿宽11毫米,厚5.0毫米,重123.5克
缤绫图文泉友集藏的“龙凤通宝”背暗八仙纹四种外郭缠枝葫芦纹大钱,青铜质,直径71毫米,厚5.5毫米,重133.7克
笔者集藏的“龙凤通宝”背十二章纹四种外郭缠枝葫芦纹大钱,直径71.9毫米,穿宽12.0毫米,外郭宽11.7毫米,厚5.4毫米,重127.3克
“龙凤通宝”光背小平钱,青铜质,直径23.4克,重3.87克
“龙凤通宝”光背折三钱,青铜质,直径31.7克,重10.65克
“龙凤通宝”光背折五钱,青铜质,直径34.7克,重13.16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