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中原、一统江山——元武宗海山铸“大元通宝”大钱01
蒙文“大元通宝”背斜月外郭群牧聚福纹大钱
《新元史·食货志》载:至大“三年,遂铸钱二等: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其钱文为楷书;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通宝钱一十文,其钱文为西番篆书。”凡史书有明确记载的钱币,都是大规模铸制的曾投放流通领域的钱币。但每逢改元铸制的少量纪念币史书一般不载,如武宗至大年间铸制的“至大元宝”钱和八思巴文“至大通宝”钱。这两种钱币都已见行用钱和祭祀大钱互证,足见其存在的真实性。八思巴文“至大通宝”钱存世量较少,应为至大三年之前铸币。至大三年之后虽然继续铸行八思巴文钱币,但将年号钱改成了国号钱,钱文为“大元通宝”。八思巴文“大元通宝”行用钱为折十大钱,近年亦见小平钱,背穿上斜月,与祭祀大钱可以互相印证。
接下来就介绍几种八思巴文“大元通宝”祭祀大钱。首先介绍的是一种第二等级的祭祀大钱,直径96.2毫米。寛缘细郭、中穿形制。面文“大元通宝”为四个对读的八思巴文字,书法端庄工整,亦为笔画粗细匀称少变化的字体。钱背在穿上铸一凸起的斜月纹,是为元朝特有的钱背标记。钱币面背外郭上所铸阴刻纹饰为五组群牧聚福纹,这种纹样曾见于西夏“元德重宝”祭祀大钱。每组纹饰皆为一头体态健壮的牛和一只硕大的蝙蝠。牛角向上弯曲、瞠目张口、似奋蹄怒奔状,蝙蝠收翼滑翔从天而降。外郭上健牛蝙蝠交替出现,周而复始接续不断。画面虽简,意义重大。这种纹样应与北方民族的群牧制度相关联。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契丹、西夏、蒙古等民族以鞍马为家、车帐为室,四时游牧,其日常生活、兵马军需、无不与畜牧业相关。所以群牧制度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在游牧民族的心目中,群牧的发展壮大即为万福之源。祭祀大钱外郭上的群牧聚福纹,就是这种理念的形象反映。
笔者集藏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背穿上斜月外郭群牧聚福纹大钱,直径96.2毫米,穿宽18.1毫米,外郭宽14.9毫米,厚8.4毫米,重382.2克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小平钱,直径在24毫米左右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小平钱,背穿上斜月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折十大钱,直径在40毫米左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