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国盈泉
北国盈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0,178
  • 关注人气:6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国前的钱币收藏

(2016-11-09 07:09:13)
标签:

民国时期

钱币

收藏家

泉币学社

钱币著作

分类: 一孔之见

 

 

建国前的钱币收藏

 

    钱币收藏和研究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钱币专著是南北朝梁顾烜的《钱谱》,说明那时成系列收藏钱币已经大有人在,而且众多藏家已经对工具书有了迫切需求。此后钱币著作历朝都有见。到了清代考据学盛行,钱币收藏和研究出现高潮,钱币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前所未见的珍稀钱币不断被发现、考证和确认,涌现出翁树培、初尚龄、戴熙、刘喜海、李佐贤、鲍康、王懿荣等一大批钱币收藏和著述大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翁树培的《古泉汇考》、李佐贤的《古泉汇》、鲍康的《观古阁泉说》、《大泉图录》等。这些收藏活动和研究成果,都为后世的收藏实践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民国时期的钱币收藏家

    到了民国时期,钱币研究达到新的高峰,大收藏家辈出,最著名的号称南张北方巴蜀罗,南张指上海张叔训,北方指天津方若(药雨),巴蜀罗指重庆罗伯昭。

    张叔训谱名乃骥(1899—1948),祖籍湖州南浔,是民国元老张静江的侄子。张氏家族是南浔四大豪门之一,曾祖父张颂贤曾以生丝和盐业发家,为后代留下了千万两产业。张叔驯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走南闯北,结交全国一流藏家,为收集古钱币而奔忙。他善于广交朋友又肯出大价钱,逐渐获得了一批当时的钱币孤品,如王莽时期的“国宝金匮直万”、据说为史思明铸的“壹当伯钱”、后梁刘守光所铸的“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背拾”、元代篆楷书“中统元宝”、钦察汗国的“窻国通宝”等等。世所罕见的战国六字齐刀,他竟有十六枚之多。戴葆庭是张叔训的币商朋友,经他觅得的五代南唐李昪所铸“大齐通宝”被张叔训奉为至宝,因之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齐斋”。张叔驯的古钱藏品总数大约有三万枚,其收藏成就历来受到泉界的高度评价。同时代的泉界泰斗丁福保在他的《古泉杂记》中介绍张叔驯的珍藏说:“向谓新莽六泉十布极难得,近则南林张君叔驯已得全数,且有复品。”“今张叔驯又得天德重宝钱,形制略小,背上有殷字,洵皆稀世之珍。”“南林张君叔驯,携示古泉一囊,以分两言之,即与黄金等贵,亦不过千余金而已,乃张君以二万余金得之!”抗日战争爆发,张叔训携所藏移居美国,珍泉亦不知所终了。

建国前的钱币收藏

    (1869-1955),字药雨,浙江定海人,寄居天津。方若平生爱好金石书画,尤喜古钱,嗜古成癖,故晚号古币富翁。清末曾任知府,永定河委员,北洋大学堂教授,《国闻报》主笔。后于天津创办《日日新报》,并开设利津房地产公司等。方若集钱之初约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值前辈名家藏钱散出,乏人问津之际,遂大肆收罗传世名品、珍罕古钱而成当代大家。每于公余闲暇之时,考究历代铸钱之源,验证百家圜化之说,对古钱大小、质地、色泽、文字、版别、纹饰、轻重无不悉心考究。前代金石学家,钱币学家向有秘不示人之积习,成为钱币学研究的一大障碍。但方若不为陋习所染,既无门户偏见,又不垄断资料,每获新泉,即拓赠诸友,已传古为乐。所著《言钱别录》,《言钱补录》两书于民国十七年(1928)相继刊行。《药雨古化杂咏》一书汇集东周至清代珍稀泉品百枚入书,每钱各配七言绝句一首以咏之,可谓珠联璧合之佳作,泉界推崇备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方若将所藏全部古钱转让给陈仁涛,解放前夕被陈仁涛携至香港,五十年代国家以重金收回,交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批珍泉才幸免流散海外。方若素有亲日倾向,天津沦陷后曾出任天津代市长等伪职,钱币收藏的成就并不能掩盖其为虎作伥的汉奸罪行。

建国前的钱币收藏

    罗伯昭(1899~1976)名文炯,号沐园,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长期经营桐油生意。罗伯昭早在20年代就开始不惜重金收藏罕见古钱珍品。1939年初,罗伯昭迁居上海。此后每周必去广东路上海古玩市场与古泉爱好者茶叙,并开始筹建中国泉币学社。民国29年初春,在罗氏宅邸召开中国泉币学社成立大会,被选为副社长。同年又与丁福保等倡议成立“寿泉会”。他不仅在财力上支持泉币学社,而且为《泉币》双月刊撰写了《所谓天监五铢之疑问》等考据文章20余篇。罗伯昭广求博集,所藏古钱既丰且精,蔚为大观。比如40年代,他以五千大洋的高价,收购了一枚即将流出国门的“新币十一铢”。其他如《沐园四十泉拓》中之“六铢”、“天圣元宝”铁母、“绍圣通宝”背施、“靖康通宝”篆书折二、闽“永隆通宝”大铁钱、“天策府宝”鎏金铜钱等品,均为稀世珍品。罗伯昭热爱祖国文博事业,1957年将珍藏的全部古泉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1962年又将后来收藏的钱币撷其精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更为感人的是罗伯昭看到古钱商手中有一枚“壮泉四十”,正是上海博物馆缺品,他当即不惜高价买进,无偿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1979年,罗伯昭子女遵照先父遗嘱,将遗存的古钱币分赠给上海博物馆和家乡的四川博物馆。

建国前的钱币收藏

    除了以上几位钱币收藏大家之外,丁福保、张絅伯、郑家相、罗振玉、袁克文、叶恭绰、王荫嘉、张季量等都是名噪一时的钱币收藏家。

    二、民国时期的钱币收藏组织

    1926年,张叔驯在上海发起成立古泉学社,程文龙、龚心钊、张絅伯、郑家相、方药雨、罗振玉、袁克文、王荫嘉等积极参与。但遗憾的是,该社不久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36年,张叔驯、丁福保、叶恭绰、吴稚晖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古泉学会,大会选举丁福保为会长,叶恭绰、张叔驯为副会长,方药雨、张絅伯、程文龙、吴稚晖、郑师许、杨恺龄等均为成员。学会创办《古泉学》刊物,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收藏鉴赏等活动。从1936年3月到1936年11月,中国古泉学会共召开了9次研究会,与会成员10到20人不等,会议一般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抗战爆发后,学会会员星散,《古泉学》出至当年第五期后停刊,中国古泉学会陷入停顿状态。

    1939年初,罗伯昭离开重庆迁居上海,与沪上的古泉收藏家商议,决定重新组建钱币组织。次年5月,在巨泼来斯路7号(今安福路)罗氏宅邸召开大会。大会通过《中国泉币学社简章》,宣告中国泉币学社正式成立,以“研究古今泉币,沟通中外学界,交换知识,联络同志”为宗旨。1941年,中国泉币学社重新选举组织机构,社长丁福保,副社长罗伯昭,参加人员有张叔驯、张絅伯、郑家相、王荫嘉、戴葆庭,张季量、杨成麒、胡聚玉等。学会以郑家相为主编开办双月刊《泉币》杂志出版发行,并积极开展钱币收藏、学术研究等活动。随着学社影响的日益扩大,其规模也与日俱增,北京、天津、苏州、江门、青岛等地分社陆续成立。截止1945年9月社员已达296人。泉币学社无固定经费,其资金来源主要有社员社费、个人捐助、《泉币》杂志收入、刊登广告费用等。抗战结束后,《泉币》在出版了第32期“胜利号”后停刊,学会于1946年春正式解散。

    期间1940年8月由罗伯昭、王荫嘉、郑家相等发起举行泉币学社例会,会议的主要内容为自由交谈、传观藏品、讨论刊物、研究泉学等。例会通常在罗伯昭宅邸进行,开始时每周一次,后来改为两周一次。每次例会都有记录,具体包括召开会议时间、出席人员、出席人数、讨论中心、各人见解、例会决议、交易情况等。例会活动一直持续到1946年3月。

    《泉币》杂志主要包括“考据”和“撰述”两方面内容。“考据”的内容主要有:中国钱币铸造及流通的历史沿革及变化;对具体钱币的考证;钱币特殊文字的考释;少数民族钱币的考证和介绍;民国时期钱币、钞票的制造发行等。“撰述”的内容主要是货币史相关问题。

    学社对于钱币的鉴定活动一般发生在钱币交易阶段,“为求水落石出,列之鉴别门,以期此重公案,大白于世”。一为鉴别钱币真伪,二是对鉴定出的真品进行推销。此外,泉币学社还举办过为社员祝寿的“寿泉会”等活动。

    三、民国时期有关钱币的著述

    民国时期的钱币收藏大家,多具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具有精到的考证研究能力,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藏家往往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见诸笔端,发表于报刊杂志。许多藏家亦有自己的钱币文集。如,前面谈到的方若著有《言钱别录》、《药雨古化杂咏》等文集;再如程文龙等出版发行过《古泉杂志》,袁克文著有《泉简甲编》,关百益著有《方城币谱》,张絅伯著有《咸丰大钱考》,戴葆庭著有《足斋泉拓》等等;罗伯昭、刘钟奇合著的《古泉价目表》,是我国最早的标价钱谱,罗伯昭还著有《沐园泉拓》。

    民国时期在钱币著述方面成就最大者当数丁福保。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梅阡,又属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字学家、钱币学家、藏书家、医学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编撰了《算学书目提要》。又鉴于身体多病,改习医学,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先后编译出版了近80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他整理古籍20余年,印行多种大型图书,其名声在文化学术界比医药界更为人所知晓。由于他的社会声望,曾先后在上海佛教医院、上海福幼院、世界提倡素食会、上海卫生教育社、中国医学杂志社、古钱学会等慈善机构和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建国前的钱币收藏

    丁福保早年从事古泉之学,凡歷代钱币,以及名家著述或拓片,无不广为搜罗。直到六十二岁时,所收之积,蔚为巨观。又感於自宋以来,“谈论古钱之书籍,虽多至数十百种,而卒无一最易入门之书”(《自序》),且各家学说散见各书、所见不一难於检索,於是开始编纂《古钱大辞典》。该书历时三年编成,在1938年他六十五岁时正式刊行问世。

    《古钱大辞典》是一部研究古货币及其文字的资料总汇和重要工具书。开篇为总论,上编为古钱拓图,下编为古钱辞典。古钱拓图广泛著录上自先秦刀布,下迄近代方孔圆钱,以及压胜、支钱、马钱等各种古钱拓本。图像皆依原钱大小,每钱之下还附注当时的售价,可供收藏及出售古钱者参考。古钱辞典也按刀布、圆钱、压胜等三类编排。前两类按古钱首字的笔划顺序排列,后一类大抵以类相从。释文体例仿《说文詁林》,以《古泉汇考》为准,著录各家不同解释於其后。博采众说,详加考释。凡引各书皆注书名,以备案查。《古钱大辞典》出版后,丁福保另著《古钱大辞典拾遗》一书,对其进行了补充。

    《古钱大辞典》特色有二:一是搜罗宏富,甄择精审。《古钱大辞典》採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古泉拓片和有关古钱的书籍、手稿等。福保以自己所收藏的古钱为基础,并收入了翁树培的《古泉汇考》、刘喜海的《泉苑菁华》和鲍康的《观古阁泉拓》三书的拓本,以及近人方若、张乃驥藏钱的精拓、日本人平尾聚泉所辑各种钱谱中的古钱拓本。因此,内容丰富详尽。书的体例虽略同於《说文詁林》,但不像它那样芜杂并陈,而是择其精华,去其讹谬。二是编排合理,检索方便。在此之前,列於各谱中的古钱,多以时代先后为序,翻检往往费时费力,而且不能眀瞭各家观点。《古钱大辞典》把古代的钱币汇集在一起,按类编排;又把散见於各书中的各家观点都系於各钱之下,凡与各钱有关的歷史上的考据资料以及是非褒贬,皆可一览无餘。按钱币首字编排索引,大大方便了读者检索。

    《古钱大辞典》是对历代钱币著述的科学归纳和总结,是研究古代钱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此后陆续出版的古钱币著录无一不是此书的摘录或翻版,少见新的内容。在兼收并蓄客观介绍和评价各家观点方面至今亦无出其右者。

    除《古钱大辞典》外,丁福保编纂的有关古钱方面的书籍还有:《古泉杂记》、《古钱有裨实用谈》、《古钱学纲要》、《歷代古钱图说》等。《歷代古钱图说》也是简明易查的收藏古钱币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以上简略地介绍了民国时期钱币的收藏、研究和著述情况。行文过程中笔者也感到颇受启发:

    其一,古钱币是最有意义的收藏品之一。民国那些收藏大家论经济实力即使收藏青铜器、字画、瓷器都不在话下。他们之所以与钱币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钱币与古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文化、宗法、宗教、科技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广博深厚的学问、隐藏着许多不解之谜。对未知的探索激发了收藏家极大的兴趣。

    其二,民国那些收藏家没有把收藏看成是获利的手段,而是当做了毕生的事业,在经济上不是追求收益而是甘愿付出。这与当代许多人在收藏理念上大不相同。追求收益的收藏往往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压力和烦恼,冲淡了收藏的乐趣,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其三,以上民国藏家的收藏活动主要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30年间发现了那么多珍稀古钱,奠定了新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馆藏基础。新中国成立已经将近70年,基本建设突飞猛进,群众寻宝意识不断高涨,可是新的珍稀古钱币却很少被发现和认定。这里不想就具体钱币讨论真伪,从宏观上、整体上看这种悬殊的对比明显是不正常的。难道新中国成立后,古钱珍品就销声匿迹再也不敢露面了吗?

    其四,古钱币散落民间,尤其是民国时期很少有考古发掘的产物。民国藏家沙里淘金从中拣选出大量古钱珍品,最终被新中国的博物馆认可入藏,说明他们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平和鉴赏能力。当代的所谓“专家”把是否考古发掘当做认定真假的标准,不敢正视民间的藏品,要么说明他们不敢担当回避矛盾,任凭文物流失,要么说明他们水平低下不具备鉴别真假的能力。此等“专家”在慷慨捐献藏品的民国老收藏家面前不知有何面目自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