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国刀币——
齐返邦长法化
下面这枚刀币是著名的战国时期齐国所铸六字刀。该币通高174.5毫米,重50.34克。由于战国时期列国文字并不统一,诸家对刀面所铸六个篆书文字多有歧义。第一字释“齐”均无疑义,此前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第二字上,有通、徙、
、近、途、迟、建、造、返、
等多种释读结果。与第三字“邦”相关联,目前已基本统一到“建邦”、“造邦”、“返邦”三种解释方法上。第四字多释为“长”,最后两字多释为“法化”。齐六字刀背文多为一字,有化、上、工、吉、日、六、匕、司、卜等,或为铸地。笔者收藏的这枚“六字刀”背“工”字。这种刀币都出自石范,精美绝伦,一向被认为是刀币中的佳品。“六字刀”过去更被誉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建邦”、“造邦”皆可解释为建国,因而“齐建邦长法化”或“齐造邦长法化”可解释为是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王立田和为齐侯,正式建立齐国时所铸的开国纪念币。
而“返邦”则为重返邦国之意。公元前284年,燕、秦、赵、魏、韩五国攻打齐国,齐湣王被杀。其子田法章改名换姓逃到莒城太史敫家做佣人。后来莒城百姓与齐国逃亡大臣立他为君,是为齐襄王。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攻破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都城临沂(今山东淄博)。齐国之前失去的土地全部收复。持“返邦”意见者认为,“齐返邦长法化”即为齐襄王返回国都后铸制的纪念币。
早前,黄锡全先生亦曾撰写《齐“六字刀”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一文,考证币面第二字应释为“
”,为开拓疆土之意,而将币面最后两字释为“大刀”。则币面文字整体上释读为“齐
邦长大刀”,亦可备一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