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辽钱、探索契丹——非年号通行铸币(04)
大丹宝货(旧称大丹重宝)光背小平钱
昨天撰文《大丹宝货识真颜,大丹重宝成妄谈》,专门论证了被泉界称谓了七、八十年的“大丹重宝”钱,实乃“大丹宝货”之误。其实对该钱穿右所谓“重”字,大家早有疑义,只是找不到正解而已。笔者最近因展示辽代非年号钱,恰巧需要介绍这种钱币了,但实在不愿意用“大丹重宝”这一旧称。因为明知钱币穿右不是“重”字。因而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笔者再次研究了穿右文字。笔者所集“大丹宝货”钱都是同一版式,即背有轮郭者。单凭这版钱币,笔者虽然也看出了穿右字像是“货”字,但还不敢确认。于是上网搜到了另一版钱币,即背无轮郭者。这版钱币文字笔画比笔者所集钱币更明确更清楚一些,证实了笔者的判断是正确的。说了这些只是想说明各种钱币都是成体系的。如果单从一枚钱币看问题,无疑会具有片面性,也可能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研究钱币必须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排比分析。自己没有的钱币和资料在网上也不难找到。勤能补拙,笔者此番论钱就是实例。几十年前的方地山、袁克文之所以不能正确识读“大丹宝货”钱,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现在这么多辽钱,也找不到这么多相关资料。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今的机遇和条件,力争使藏品更丰富,认识更正确一些。
下面介绍“大丹宝货”小平钱。该钱中缘细郭,钱背轮郭较平夷,有光背和背带契丹小字两种版别,亦有合背钱,铸制规整。钱文对读,为率意不经的辽写汉字,笔画繁琐之处漫笔带过,笔画有简省,铺陈字形和处理笔画结构也较为随心所欲。穿上“大”字相比之下最为规范,不加描述。穿下“丹”字上面一横省略,中间一横左长右短。穿右“货”字左上两点连接是为一撇,和下面一竖构成“立人”旁。右上两点构成“匕”字,点到为止,只能会意。下面“目”字下加两点组成“貝”字,“目”中两横皆不明显,上横只是一点。“寳”字字形上宽下窄,下面两点随意拉长。契丹人语言文化受阿尔泰语系影响至深。在这枚钱币中是以契丹人惯用语法来摆布汉字,将汉语“宝货”一词的定语“宝”变成了“货”的后缀。所以“大丹货宝”就是汉语的“大丹宝货”。我们也可以从汉语的角度认为这种钱币是“左对读”。“大丹宝货”光背小平钱,笔者所藏有铅质母钱和青铜、银、铜鎏金材质同版同模钱币。

铅质母钱,直径25.1mm,穿宽5.5mm,厚1.5mm,重量6.03g


铜钱,直径25.0mm,穿宽5.8mm,厚1.5mm,重量4.84g


银钱,直径24.3mm,穿宽5.5mm,厚1.6mm,重量5.59g


铜鎏金钱,直径24.4mm,穿宽5.4mm,厚1.5mm,重量4.29g


“大丹宝货”光背小平铅质母钱和青铜、银、铜鎏金材质同版同模钱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