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助国元宝、助国通宝银钱赏谈
“助国元宝”多为轻薄的小平钱,钱径也较小,穿口较广而外缘较宽,以致钱文已无尽情挥洒之余地,变成了一种介于隶楷之间的方正字体,笔画纤细,字郭都较为肤浅。还有一种“壮国元宝”形制与其相仿,泉家把这种钱币样式称为“助国手”。尽管这两种钱币与辽代小平年号钱风格不一致,但由于近年多于北方伴辽钱共出,其为辽钱已成共识。但其不会是中央政府铸币,否则不会冠以“助国”、“壮国”等名称。应为属国、地方政府或社会团体赞助国家的铸币,例如辽史中就记有寺庙铸钱赞助国用的史实。既然是赞助,就会存在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表面铸工精好,但径小孔大轻薄,节约铜材以增加铸量。笔者认为这是“助国手”钱币轻薄的真正原因。
有泉家认为“助国元宝”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后,其长子耶律倍于东丹国所铸,用于赞助为其父修皇陵之用。笔者赞同这样的推理,属国铸钱赞助宗主国的重大活动是合情合理的,钱文为“助国元宝”、“壮国元宝”也都恰当。但耶律倍作为皇长子、皇位的继承人,为赞助其父修皇陵而把钱币铸得如此薄小于公于私皆似有不合逻辑之处。况辽太祖去世后,耶律倍的皇位已岌岌可危,耶律倍怎会愚蠢到因吝惜赞助父皇后事的费用而授人以柄?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助国手”轻薄小钱不会是耶律倍所铸,或另有原因另有人铸献了这种赞助国家的钱币。透过这枚轻薄小钱,我们也可看到铸钱者为形势所迫不得不解囊助国,但又想少花钱、又想多办事的矛盾心态,其所处立场地位与耶律倍绝不相同。其实“助国”、“壮国”钱也有多种规格和版式,国家有事需要赞助的机会也不止一次,这些钱币也可能是不同铸主为不同事件而铸。还有一种折三型“助国通宝”形制与小平钱截然不同,精整大气,穿孔不大、钱体不薄,钱文“助”、“国”、“宝”三字隶书,而“通”字篆书。如果耶律倍确实为助父皇修皇陵铸过钱,这种钱币倒有可能是他所铸。
下面将笔者所集“助国”银钱展示于后。
助国元宝(银),直径22.7mm
助国元宝(银),直径23.2mm
合背
助国通宝(银),直径31.1mm
穿下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