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遗珍(十四)——永隆通宝
永隆通宝为十国闽景宗王曦铸币。
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病故。长子王延翰继位。不久王延翰趁中原混乱正式建立闽国,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奉后唐正朔。王延翰原来就与义弟王延禀、二弟王延钧不和,继位称王后因封王延钧为泉州刺史致兄弟反目成仇。延钧遂与延禀勾结发动政变,攻入王府捕杀王延翰。王延钧弑兄后,被后唐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封闽王,改名王鏻。不久王延禀又发动兵变失败,反被王延钧执杀。长兴四年(932),王延钧正式即皇帝位,改元龙启,国号闽,立五庙,置百官,以福州为长乐府。这是开闽王氏第一个正式称帝者。龙启三年(935),王延钧被长子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谋杀。王继鹏即位后改名王昶,改元通文。他弑父杀弟而得皇位,即位后又诛杀五叔王延武。通文四年(939年),控鹤都将连重遇与拱宸都将朱文进合谋兵变,王昶仓惶出逃,被其叔王延曦与侄王继业捕杀。王昶死后,由王审知七子王延曦继位。王延曦原任右散骑常侍,饶州司马。连重遇政变后被迎立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即位后改名王曦,改元永隆,历时六年(939——944)。
《新五代史·闽世家》载:晋天福四年王延曦立,“改元永隆,铸大铁钱,以一当十”。但存世“永隆通宝”除大铁钱外,尚有铜质和铅质者。近年所出《中国钱币大辞典》认为该钱“以大铁钱为主,铜钱为铁范铜,铜、铅质仅见各一枚”。从钱币实物和图谱看,“永隆通宝”无论什么材质均铸造粗劣,书法草率,字郭钱文漫漶平夷,虽面貌各异,但总体风格一致。2002年4月福建省博物馆曾针对“永隆通宝”在泉州承天寺后院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不仅发现数以千计的“永隆通宝”钱范,还发现了与铸钱相关的器具。经考证,“永隆通宝”铸造于闽景宗王曦永隆四年(942)八月至永隆六年三月。铸造工艺采用了比较落后的“一钱一范”浇注法,铸成即毁范取钱。这样看,铅、铜质“永隆通宝”很可能是与铸造铁钱相关的母钱样钱和印范钱模。我认为经过大唐时至五代十国,周边国家都已掌握翻砂铸钱技术,闽国也不会仍停留在先秦的铸币水平。其所以采用了单范浇铸法,可能与其所用铁矿石含杂质多,不掌握提纯技术,因而铁水流动性差,难以同时浇铸多枚钱币有关。正所谓将就材料也。对于“孤品”、“仅见”等说法,在“盛世觅宝齐动员,升天入地寻之遍”的形势下,往往站不住脚。很多珍品钱币应该此前就陆续有所出,只不过群众不认识,藏家不示人,专家不认同而已。当年铸币只要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而今就不可能只有“孤品”留存。
下面介绍一下笔者的两枚藏品。一是笔者2003年于长春古玩市场购入的一枚铅质“永隆通宝”大钱。此钱铸工粗劣,轮郭有失规矩,钱轮右侧浇铸通道痕迹尚有留存。钱面字郭较为深峻,但凹凸不平,钱文粗细不匀;钱背平夷,穿上“闽”字和穿下大月依稀可见。整体较为厚重,另有一种雄浑粗犷之美。这种钱币仿得了规整仿不了朴拙,况且此前铅质钱币只面世一枚,亦无样可仿。所以笔者不想多说,发上图片请泉友自鉴。二是笔者近年收入的“永隆通宝”铜质大钱。此钱与上述铜、铅、铁质“永隆通宝”无论风格、还是书法、乃至铸工都迥然不同。书法为五代时期通行的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书风,端庄雄浑;铸工精整,明显为翻砂铸钱。此钱青铜材质,铜色古旧,包浆锈色完整自然,硬绣入骨,属开门见山的到代古钱。那么,此钱会不会是其他政权铸币呢?查历史上使用“永隆”年号者有三:一为隋末唐初梁师都,一为唐高宗李治,再就是十国闽王曦。隋末唐初仍行“五铢钱”,唐行“开元通宝”钱,而且当时钱币风格、钱文书法与此钱都有很大差距,均没有铸行这种“永隆通宝”的可能性。如此,我认为此钱只能是十国闽王曦所铸年号钱。那它与上述铜、铅、铁质“永隆通宝”是什么关系呢?考古发掘证明先前所见“永隆通宝”铸造于闽景宗王曦永隆四年(942)之后。那么这种新发现的“永隆通宝”会不会铸于王曦登基之初呢?按着古代统治者登基即铸钱的惯例,我认为完全有这种可能性。登基铸钱乃国之重典,马虎不得,因而书法认真,铸工精整。但毕竟是装点门面的,没有实力大量铸行,因而少有遗存。下面将两枚钱币上传,请泉友鉴赏。
这篇文章发表后,又得一枚和铅质大钱相类的铜质大钱,后面已发专文介绍。这里也将图片(图二)补入,以便泉友全面了解情况。

图一、永隆通宝(铅),直径37.7mm
穿上“闽”,下大月

图二、永隆通宝(铜),直径38.8mm

穿上“闽”,下大月
图三、永隆通宝(铜),直径36.2m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