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憶…………《馮康侯印稿》

标签:
杂谈 |
馮康侯先生,廣東番禺人,一九零一年出生於廣州。幼年從其祖母舅溫幼菊習書法,十餘歲治印,私淑黃牧甫,後隨劉留庵習六書及金石之學。稍長,赴日本修讀實用美術。凡甲骨銅銘、秦篆漢隸、魏晉碑版,康侯先生無不精研,其成就為世人所推崇。
抗戰期間,馮氏攜眷避難至澳門,曾居青洲,生活艱苦。期間與高劍父、楊善深等在澳門結成「協社」,更與司徒奇、余達生、關宗漢等組成「傑社」,並曾在澳門舉行作品展。後返回廣州居住。
馮氏於一九五零年舉家遷往香港,分別擔任聯合書院、德明、廣大、華僑等院校的文字學、金石學和訓詁學教席,並與友人合辦「經緯書院」和 「國際研究所」,主講中國文學及藝術。馮氏教學數十年,桃李滿天下。
一九三五年,嘗刻歷代陳氏之能詩者百人,人各一句,句各一石,用以祝賀顒園主人六十大壽,這百方印章名之曰:《穎川家寶》,藝林一時傳為佳話。
陳融六十大壽,馮康侯先生為其刻印百方以賀,輯成《穎川家寶印譜》,原譜我曾見過,但當時還未有集藏印譜之念,由此沒購下,只買下一本印刷本。年來致力集藏印譜,於無意間搜羅到兩冊與穎川家寶相類的印譜,當時甚存疑,遂去向老師提出這是稿本的想法,老師當時亦讚同我的所思,由此再向康侯先生高足了解情況,方知道我所想法是正確的,因這兩本印譜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隨手寫下一點文字作為序記!
近得穎川家寶印稿兩本,無邊款,共刻印面百方,其中有八方有重刻者列其下,稿中有不類康侯先生所刻者若干。據云,當時刻此百印,印稿均出自康侯先生手筆。因時間匆促,印面為康侯先生手書後,囑其親弟代刻部分。據康侯先生高足云,此印譜分朱佈白部分馮老先生不甚愜意,因此,其門生於第一次出版《馮康侯印集》時,馮先生棄而不錄,只選取其中四十方較佳者附梓。觀此稿本佈白確有若干不盡善之處,所言不虛。再者,據昌成兄云,康侯先生曾語此百方印并非邊款都是刻於原石,有部分是刻於他石之上。按此推論,此二冊應是《穎川家寶印譜》稿本無疑,馮老先生刻就百石之後,邊款應是隨後所補刻,因此此稿本缺邊款。《穎川家寶印譜》傳世有數種版本,以莫鐵所拓者為最佳。陳氏藏此百石,數十年來因羊城幾經遭劫,原石及拓本均盡失,今是譜雖缺附邊款,稿本二冊幸尚存世,亦足以珍之寶之。癸未四月十七日,章松記於松蔭軒。
《穎川家寶印譜》。另名《馮康侯印稿》
二冊。馮康侯為陳融六十壽刻印輯成,原鈐稿本。版框橫七點七,豎十二點九公分。共刻印面百方,無邊款,其中有八方有重刻者列其下,稿中有不類康侯先生所刻者若干。據云,當時刻此百印,印稿均出自康侯先生手筆。因時間匆促,印面為康侯先生手書後,囑其親弟代刻部分。成書於民國二十四年
馮康侯(眇叟)。1901─1983。廣東番禺(廣州)人。名強、彊,號糖齋,晚年患目疾,號眇叟。齋堂為可叵居、意在斯樓、九龍山齋。八歲從舅祖溫其球學畫,十三歲從劉慶崧學篆刻。稍長,從黃士陵遺作邊學邊悟,頗能領略黟山遺風,精巧而樸拙,平正而奇險。嘗在聯合書院與香港大學校外課程講授篆刻,首開風氣,為香港造就了許多篆刻藝術人材。並使黃士陵一派在港扎下深根。
http://s1/middle/6f6c6b6fg9f8a29492b70&690
http://s15/middle/6f6c6b6fg9f8a2a51b77e&690
http://s3/middle/6f6c6b6fg9f8a2d1c6c02&690
http://s13/middle/6f6c6b6fg9f8a2e59ef4c&690
http://s11/middle/6f6c6b6fg9f8a2f91d77a&690
http://s12/middle/6f6c6b6fg765a9e966c1b&690
http://s7/middle/6f6c6b6fg9f8a3415a1f6&690
http://s8/middle/6f6c6b6fg765a9f0343c7&690
http://s4/middle/6f6c6b6fg9f8a372af6f3&690
http://s16/middle/6f6c6b6fg9f8a380861ef&690
http://s16/middle/6f6c6b6fg9f8a3915c54f&690
http://s14/middle/6f6c6b6fg765a9f6909d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