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李娟散文,现实与凝望中余音袅袅

标签:
李娟散文羊道-前山夏牧场春荣秋败余音袅袅 |
分类: 艺术 |
2025年6月20日星期五
在还没有看热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之前,就知道李娟。知道李娟也是看到一些文学评论,说她的文笔怎样的好,把新疆写得如何如何。我这个人有点怪癖,但凡被介绍得很火的电影也好,小说也罢,一般就不再去看了,因为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欣赏没有悬念,剖析有了样板,就没意思了。
《我的阿勒泰》去年热播的时候,我也在悉尼。郎郎说很好看,是因为人物塑造与心理冲突;弟弟也说很好看,是因为电视剧里有很多他喜欢的牛羊。为此,弟弟还教会我怎样操作,盛情难却之下,我一个人坐在影音室里追剧,好在只有七集,花了两个半天就看完了。说实话,被新疆绚丽的风光吸引,也被“我”的叙述感动,那种纯粹懵懂的故事,是我的菜。
一晃一年过去了,我又来到悉尼,在客厅的茶几上看到了李娟的《羊道-前山夏牧场》。书肯定是郎郎买的,书很新意味着郎郎还没有时间细细阅读。我只是随手翻翻目录就放下,直到因为实在没什么书可以看的时候,才拿了起来。即便拿起,也是在“某些”需要有书的场合时,翻到哪里看哪里。
李娟的散文就好比电影或电视剧的分镜头脚本,一帧帧画面丝滑而来,有环境呈现、心理描述、情节展开,而且这一切都是不露声色,细雨润无声地在家长里短中娓娓道来。没有惊天动地,不见哲理赘述,让读者在轻松地阅读中慢慢放空自己的杂念或焦躁,舒心地沉浸到文字中去。
《羊道-前山夏牧场》是一本散文集,或者就是一本微小说集。21万字有35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短短的,家常的,平凡的。但就是在这些家长里短的叙述中,读者看到了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与伦理、天然与淳朴,简单与复杂,在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里,感受的扑面而来、同样饱含七情六欲的生活气息。
其一:被家长里短的琐碎引发的意识流
譬如该书第一篇短文《邻居》中的第二段:“当时恰马罕坐在毡房门口的阳光中,用小刀认真地削着一截木头。不晓得在做什么。旁边一大堆工具。后来才知道是在削斧头把子。可能他特喜欢做斧头把子,家里只有一把斧子,把子就削了一大堆。”
就这么一段文字,我的意识流就开始流淌,
先是看到了场景,然后一个人无所事事地做事,自己也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这种发呆每个人都会有,想着要做A,却往B里跑,结果却做成了C。自己也莫名其妙为什么会这样。
“旁边一大堆工具”。呵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譬如想健身,先要准备健身器具与服饰,精挑细选到手时,却没有了健身的行为,以及这行为带来的“预期”。买珠还椟的故事不断地上演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有反思的,但这种无意识地浪费会不断重复。因为人的愿望很多,但实现愿望的努力往往很不够。
“后来才知道是在削斧头把子。”是哦,当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且并未告知他人自己的目的时,会因为“这个人”的特殊性或是其他等等因素,引发外界很多揣测与结论,而且未经与当事者核实就认为的确如此,好事者、阴谋论就会排兵布阵,采取种种对策进行有针对地“围剿”。当事人一片茫然,不知所为从何而起,自己就成了靶子,莫名其妙地“牺牲”了。
“可能他特喜欢做斧头把子,家里只有一把斧子,把子就削了一大堆。”当一场可能的风暴或掠杀停止时,才知道起因只是那么一件渺小的事情。杀鸡用牛刀,几败俱伤,还不知怎样收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周围还少么?
以上流淌的思绪,使我觉得自己真应该去做编剧。
其二,节选几段我认为有趣的文字,原汁原味地品鉴一下:
《宁静悠长的下午时光》:
每一天,一过了中午,连时间也恍恍惚惚地迟钝下来了。连时间也同我们一起躺倒,进入睡眠之中。一过了中午,时间哗地大大敞开,时间内部的精确刻度拉长、变形。时间不清晰了,我们的意识也不清晰了。我们倒在花毡上,梦见紧贴着脸的那朵绣花……梦见很久之前它是怎样再一双手的抚摸下,一针一线缓慢绽放……在梦中随着那针线无边无际地走了很远很远。
每一天的下午时光都容纳了一个漫长的睡眠,因此每一天的下午时光都如同洪水泛滥,四面漫延。
《冬库尔的小伙子们》:
为什么青春会如此漫长呢?可能因为青春里错过了太多太多,并且丝毫不为错过的那些感到可惜。
海提拉也是体贴的丈夫,及顾家,总是和莎拉古丽一同分担家务。我总是记得夫妻俩一起熬脱脂奶的情景:一个喂柴,一个搅拌。烟气熏人,两人一同用力咳嗽,谁也不离开锅灶半步。
《寂寞的舞会》:
一朵白云(云朵固执啊,哪怕在夜晚,仍然是白色的)静静地靠近月亮,并无限温情地遮盖了它。我们周遭的世界顿时混沌起来,像一只勺子搅浑了一杯渣滓沉淀、安静清澈的水。透过林隙望向远山,那里的山巅仍独自明亮着,在月光下如一座座夜色里的孤岛。
月亮时隐时现,世界时而清澈时而恍惚,云杉林像白天一样安静,却远比白天所见的情景更敏感深刻。
这种冷,真实冷得令人灰心。转场冒雨跋涉时,虽然也冷,但那时至少是白天,空气温度高多了。而且那种行为是有目标的,总归是一直向前行进,总算有信念可待。而眼下这种冷,无边无际,无依无靠……不知道接下来大家要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其三:我的读后感
李娟的散文很从容,虽然是用第一人称在写,但总像用第三只眼睛看周遭的一切。那种身在其中的羁绊,心在天外的神游,用沉浸的旁白,将现实与凝望无缝对接。她从不过度用力、拼命拔高、玩弄技巧,只是静静地告诉你“一千零一夜”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相通与迥异。
现在太多读物与视频戾气甚浓,看着伤神气闷。读李娟的故事或文字不会闹心,也少了郁闷与焦躁,却经常会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这身临其境的通透感,我想就是李娟文字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