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八旬的院士父亲,研究开会出行路线&坦然面对眼疾

标签:
父亲潘镜芙院士日常生活回忆 |
分类: 亲情 |
2024年9月23日星期一
酷夏已过,最近又在陆续输入父亲的笔记。目前整理到2011年11月的内容。时年父亲已是81岁的高龄。
话说父亲1965年离开上海,随单位从南京到武汉,以后一直奔波在军港与船厂。1999年底结束在外地工作了34年的漫长岁月,为了能儿女孙辈团聚,与陪伴了他在武汉约10年的母亲,决定义无反顾地回到上海,意味着他能在武汉享受的待遇都……比如住房,央视等每个来父亲家采访的摄制组,进了屋门都会大吃一惊:潘院士的家这么小?比如用车,开始上海分部还能派车,后来就改为网约车,很是不便。
父亲是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善于使用家庭人力资源,为此,哥哥为生活秘书,负责陪伴父亲看病、疗养等等;我为外联与工作秘书,父亲的社会活动晚期都是我在负责联络,他的工作文档由我负责输入、存档等等。
以下是2011年11月底与12月初,父亲为参加国际海事会,自己研究赴会的路线。
2011-11-26
2011国际海事会。国际博览中心在世纪广场东南,龙阳路2345号,地铁7号线在花木路下车。嘉里大酒店,浦东区花木路1388号。东兰路→国际博览中心,205路23站到中山南一路打浦路,换乘大桥6线,7站到新国际博览中心展览厅大堂入口。9时前到国际博览中心南广场。
1.
2.
3.
开幕典礼29日上午9:30分,国际博览中心展览厅W1大堂入门。嘉里上午9时以前进入国际博览中心南广场。
11/29下午6:30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浦东区花木路1388号)上海大宴会厅举行欢迎招待会。
录入这天的工作日记,充分显示了父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事先有计划,执行有备案。但我真的很难想象,81岁的老人,自己如何以公共交通的形式抵达国际博览中心,内心难免有些酸涩。
2011-11-29
晨7:40由李玉坤陪同,小万开车去浦东国际博览中心。还好还好,看了这里,知道这个会议分部安排了车辆与李秘书陪同父亲前往。
到后遇到张圣坤同志,招呼我和小李进入贵宾休息室,遇吴有生等同志。
上午9:30国际海事会在广场开幕式,由张圣坤主持会议,工信部、交通部、及外宾等致辞(最后为上海市副市长)。开幕式约30分钟,结束后与小李参观海事会各展览场所,从W1到W5,索取了不少资料,在701所属场地休息片刻(由分部同志值班)。
11:40 感到半天下来相当累,决定下午及晚上活动不参加,晚招待会票交给小万,由他陪同甄书记参加。出馆后在南方商场附近由小李带到面馆吃午餐,我买了小馄饨和小笼包,小万吃牛肉面。到家1时半。从这里看,父亲没有参加国际海事会议的工作午餐。幸好有小李秘书与小万司机陪同解决了午饭的问题。八旬老爷子呐……
2011-12-1
昨晚思考长远规划,争取90岁(2020年)能生活自理,具有一定工作和学习能力。父亲实现了他在十一年前对自己的规划,虽然有阿姨照顾,但保持了生活自理,以及完成每天自我学习计划。父亲是在2022年8月初,在家摔倒后住进了华东医院,至此开始生活不能自理,步入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2012年:
1. 外地出差须有接送,事先通知(一周前),否则一概不去。
2. 市内出差有派车,无派车又必须去,出租车。
3. 向所、室领导汇报,因眼疾黄斑变性视力降低,如出差必要时须有人陪同(征求小李意见,愿不愿意)。
4. 可去可不去的活动、会议一般不去。
5. 减少看书、电脑时间,看书打电脑最多一小时必须休息。
看到这里,又有很多的回忆和感慨。父亲是在2011年左眼患黄斑变性眼疾。为此他自学了很多相关的医疗知识,这一本日记里有很多记载。我们也有两三年的时间奔波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找到著名的眼科医生孙晓东教授开始治疗。
我在手机里找到2015年12月30日,儿子和郎郎从墨尔本回来,为陪爷爷看眼疾所做的看病备忘录。
明天看病流程:提前一天提醒舅舅把婴儿椅拿掉
提醒爷爷带打针本子,挂号单;带妈妈借记卡。
6:30 到爷爷家,8点半前到医院8号楼。拿挂号单到5楼,7号房孙教授助手房间,助手帮爷爷点扩瞳眼药水,助手处取单子(3张)。
到1楼付款,取3项检查号码单,并带爷爷到1楼3个房间检查;拿好检查单返回5楼,拿给孙教授看诊。
医生看诊,开单:-1张打针单,-1张打针前眼药水单子,携2单去张教授助手处,将打针本子给助手,取打针单2。
携所有3张单子去1楼排队付款(9800元),-凭付款单取眼药水(5号楼处取),-预约第二天打针(服务台处预约)。
当日看病记录:
手术11月10日;第一次复查11月16日(未打针);第二次复查12月30日(打第一针);第三次复查1月27日(打第二针)
1月27日当天凭“特需门诊加号单”挂看诊号,凭“零挂号”单挂打针号(挂号单已夹在病历卡上,两个可一起挂)。……
父亲的干保在华东医院,各种规定下他去第一人民医院看眼疾黄斑变性,只能是普通老百姓的待遇,到处排队、漫长等待,按普通医保结算。所幸孙晓东教授医术了得(这也是我在网搜后自家做了评审,决定请孙教授治疗,)在一系列的治疗后左眼的黄斑变性得到控制,没有祸害右眼,使他的“生活自理”目标得以实现。但是,2015年以后,父亲的左眼几乎没有视力,外人根本不知道父亲生命最后的七八年时间里,他老人家是用一只完好的右眼,按部就班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