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家政和护工的缘分

标签:
家政医院护工相处之道 |
分类: 生活 |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我与家政的缘分说起来太久了,那是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夫妻俩工作都很忙,父母公婆都不在上海,家务事非常挠头。最先是儿子小学陈同学的妈妈,与我分享请钟点工的益处,然后就积极尝试。屈指而数三十多年来也就五六个而已,每一个都是她们因各种缘由离开而换人的。好聚好散是这么多年来的格局,从来没有不欢而散。
护工以往接触的不多,爸爸去年八月底住院以来,倒是有了各种接触。
图片:夏末
首先,我们非常幸运,爸爸家之前的家政小吴阿姨跟随到了医院,完全以家人的姿态认真负责地照顾老爸。
因为照顾老人非常辛苦,且小吴阿姨家政出道,没有医院护理的各种经验,于是麻烦护士长为我们安排了一位半工。所谓“半工”是一对多;“全工”则是一对一。
第一位医院的“半工”阿姨姓姜,小小的个子不知怎么特别有力量,我们用尽全身力量也搬不动的爸爸,她会指导小吴阿姨用巧劲来翻身。各种护理很是有经验,爸爸住院最初一段兵荒马乱的日子,就是她与小吴阿姨共同照顾好老爷子的。
老爸是因摔跤跌倒住院的,后面的各种康复很花精力的,考虑到姜阿姨一个人同时护理好几位病人实在忙不过来,我们就通过护士长请了一位“全工”的商阿姨,由她和小吴阿姨一起照顾父亲。
图片:初秋:
时间由秋天到了初冬,老爸的各种恢复都很不错了,能在阿姨们的搀扶下借用助步器在病房里行走,国内外大事依然非常关心,每次到病房,老爸就与我们盘算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过年,要阿邦为他调整房间的结构,方便小吴阿姨照顾他。。。
在此期间,我们进医院探望,经历了从松到严到更严的过程。
一晃到了十二月下旬,圣诞之前我“阳”了,侄子一家“阳了”,周围的亲戚、朋友圈的人纷纷报告自己中招;我尚未痊愈,接到护士长的电话,要我们有空多去医院陪伴老爸,他也不可避免地感染了肺炎。元旦前,商阿姨感染发高烧的时候提出家中有事,不再做了。与此同时,元旦时婆婆也感染了肺炎而住院。
我和阿邦直接分工,他管老母亲,我管老父亲。哥哥“阳了”,嫂子要照顾老母亲,小吴阿姨日夜兼顾照顾老爸,已经有点力不从心,可调用的人力资源严重不够。
医生、护士都在极度疲劳中连轴转,根本不可能再找到护工,我直接住进了病房,又请了最早的小姜阿姨做半工,我们仨共同照顾老爸。那个时候在医院陪夜真是苦的,重要数据分分钟在变化,我和小吴阿姨轮流睡觉,半夜三更把小姜阿姨找来各种帮忙。每当我有撑不下去的时候,小姜阿姨总说:“小棉袄”(女儿的昵称)不要自己吓自己,没事的。小吴阿姨尽管也累得精疲力竭,还是非常有信心,对我讲爷爷一定能扛过来的。
图片:深冬
侄子要上班,还与我分担值夜班的辛苦;半夜只要情况不是很严重,他宁可自己和小吴阿姨团团转,怕吓着我也不来电话。在深沉漆黑的夜色中,我们不停地抬头检视数据,有较大风险时奔护士台,找医生和护士。。。在医院陪夜过的人,都是以焦虑的心情盼望黎明,等待天亮,希望新的一天会有新的、好的变化。一句话总结当时的心境:“度时如年”。
护士长看我已经疲惫到临界点,说这样下去你也要累倒了呀。我讲,我累倒不要紧,小吴阿姨不能倒,因为我没有能力替代她。在最最困难的时候,元月二十日,护士长又帮我找来一个做“全工”的小徐阿姨,她来了以后与小吴阿姨轮流起夜,我就不用值夜班了。
小徐阿姨来自云南,年轻,识字,有体力,很耐心,是楼上危重病房下来的,照顾病人也有经验。就是感觉有点对不住小姜阿姨,因为在我最难的时候,她给了我帮助和力量。坦诚的沟通,总是能够赢得信任与理解。小姜听了我的决定,连连说没有关系,我要照顾很多病人,实在也是身不由己,对潘爷爷不能有更多的照顾。当然,我在费用结算上超出她的预期。不是我太大方,而是万事留有余地,再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能够有人帮我一把度过难关。
图片:初春
在小吴和小徐两位阿姨的共同照顾下,老爸的情况日趋稳定。
在肺炎最严重的时期,所有医院都是一张病床难求,为此,爸爸病房里也来了一位老同志,照顾他的是“一对多的半工”郑阿姨。因为我几乎每天都在病房,有时间细细观察郑阿姨对病人的照顾,不仅细心耐心,非常有经验,还整天洋溢着笑脸,再苦再忙也精气神很足。爸爸病房前后来过两位老同志,都是由小郑阿姨照顾。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多年的我,对她的人品与能力极为肯定。
四月底,年轻的小徐阿姨提出不做了,要去福州老公那里。他们来自云南大理,夫妻俩为了儿女能够读书都出来打工,这在他们家乡并不多见。女儿今年大学毕业,留在昆明自己找工作;儿子今年高中毕业要考大学,所以花钱的地方还很多。
作为相处很好的雇主与雇员,我非常欣赏他们夫妇为孩子们做出的奉献。既然她提出要走,一定有走的原因和理由,我不会勉为其难地挽留,就如同最困难的时候小商阿姨要走,我也是一口答应的,结算工资只多不少,与人为善总是好的对吧。
图片:樱花
小徐一走,又要小吴阿姨独挡一面,哥哥与我都再三问她:是否要请护士长再帮我们物色一位护工阿姨,以你为主,与你搭档。小吴阿姨回答说不要,我一个人能行的。其实我很明白她内心的顾虑:再来一个护工,万一彼此不投缘,比自己一个人做更烦。。。就对哥哥说,让她体验一下,日后再做判断。
这个“日后”并没有等待多久,爸爸因发烧+胃部不适的呕吐,几近痊愈的肺炎卷土重来。眼见小吴阿姨又要搪不牢,深感必须再请一个半工阿姨,方能解决每天周而复始沉重的护理工作。谁呢?既要人家肯来,又要护士长那里同意,还要这个人态度和能力都好。
思来想去小郑阿姨特别合适,问题是她已经要照顾四五位病人,能否忙得过来?让小吴阿姨私下里与小郑询问,我则再次向护士长求助,请她再帮我安排一位护工阿姨,“半工”、“全工”都可以。不想护士长直接推荐了小郑阿姨,说她能力很强,潘院士由她和小吴一起照顾,会很令人放心的。
几路消息都是不谋而合,敲定,请小郑阿姨来照顾老爸。
图片:初夏
决定小郑阿姨来的那几天,楼里的老爷爷们情况很多,小郑几乎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虽然她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到我们病房,与小吴阿姨一起护理,但晚上是不可能来病房的,而晚上又总是情况最多的时刻,于是我又来到病房陪夜。
病区里总是几度风雨几多忙,对于病人来说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病人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要由她们细细观察,并及时报告护士和医生,以对症下药。这种时刻,有经验有爱心、担得起责任的护工就非常重要,小郑阿姨就是这么个角儿。她在医院护理了十多年,什么情况没有见过;她又是一位非常有心的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每每爸爸这里有什么变化,她眼珠一转就会想出对应的办法,而且是屡试不爽。
我不会护理,但只要她们的做法言之有理,我用逻辑与常识判断后就全力支持,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干的人不需要假客气地表扬,而是先信任+授权,再给予奖励。这种方法,能够产生有效地激励效果。小吴阿姨的耐心细致,小郑阿姨的专业果断,1+1>2。